行人
柳花吹断晚寒轻,草色拖裙罨岸青。
解识行人今古恨,路边惟有短长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柳花:指柳絮。
2. 晚寒轻:形容傍晚时分气温稍凉。
3. 草色拖裙:形容草色鲜嫩如拖曳的裙摆。
4. 罨岸青:形容岸边植物繁茂的色彩。
5. 解识:理解,了解。
6. 今古恨:从古至今的痛苦、忧虑或遗憾。
7. 短长亭:古代设在官道旁供休息或送别的亭子。
去完善
赏析
《行人》一诗借柳花、草色、短长亭等意象,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诗人通过对“柳花吹断晚寒轻”和“草色拖裙罨岸青”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然而,在这看似宁静的画面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忧虑与哀愁。
“解识行人今古恨”一句,将视角从自然界转向了人世间,表达了诗人对古今行人的同情与理解。这句诗暗示着人们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既有时间上的沧桑变化,也有空间上的遥远距离。而结尾的“路边惟有短长亭”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个主题。在古代,短长亭是供行人休息的场所,它们见证了无数次的离别、重逢与思念。
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人》何应龙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此时作者何应龙作为文人雅士,对于国家局势深感忧虑,因此他选择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在诗中,他以行人为主题,描绘了人们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孤苦无助的悲惨境遇。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战乱早日结束、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何应龙的个人情感和艺术才华,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