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怀
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鴈声远过夕阳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客的心情在任何地方都不适合秋天,当秋天来临,梧桐树触动起游客的忧愁。
想象着老朋友没有音信,大雁的声音远远地传过夕阳下的楼房。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客怀:旅居在外的人的心情或情怀。
2. 不宜秋:不适宜秋天的时候。
3. 梧桐:落叶乔木,这里指代秋天的到来。
4. 客愁:离愁别绪,离别的忧伤。
5. 故人:旧交;老朋友。
6. 无字:没有书信、信息。
7. 雁声:大雁的叫声,象征传递信息的使者。
8. 夕阳楼:古代的楼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和寂寥。
去完善
赏析
《客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客愁。首句“客怀处处不宜秋”,揭示了客居他乡的普遍感受:秋天这个象征离别的季节,让游子更加思念故乡。紧接着,诗人以“秋到梧桐动客愁”描绘了落叶飘零的情景,传达了孤独和乡愁的情感。
诗的后两句转向对友情的渴望。诗人想象着远方的故人没有音信传来,而大雁的叫声却从远处传来,越过夕阳下的楼宇,给人一种时光流逝、离别难舍的感觉。这里诗人巧妙地将动物界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的情感相互交融,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淡淡的哀愁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怀》是南宋诗人何应龙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至嘉定十四年(1221年)期间。这个时期正值宋朝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的时期,社会矛盾尖锐。
在个人生活方面,何应龙身处江湖,客游四方,时常寄情山水,交结文人墨客,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他的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放磊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后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导致国家山河破碎,民生疾苦,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这使得何应龙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客怀》这首诗是在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何应龙通过个人的人生阅历和观察思考,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