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
何必逢人尽说贫,自来求己胜求人。
梅花落尽青山远,深掩柴门过一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需向别人抱怨贫困,自我努力比求助他人更有用。梅花凋谢,青山依旧遥远,静静地关上门度过一个春天。
去完善
释义
"何必":表示没有必要。
"逢人尽说贫":指没有必要向每个人诉说自己的贫穷状况。
"自来求己胜求人":靠自己努力来改变现状比依赖别人更为可靠。
"梅花落尽青山远":梅花凋谢,青山还在远方。这里的梅花可能是象征生活中的困苦或挫折。
"深掩柴门过一春":形容在困难时期自己一个人度过春天。
去完善
赏析
《柴门》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诗人在开篇便表达了自己并不愿向他人诉说自己贫困的生活状况,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这一观点反映出诗人独立、自强的人格魅力。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梅花落尽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离去,时光的流逝。然而,尽管青山遥远,诗人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关起柴门,度过一春又一春。这表明诗人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整首诗歌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与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柴门》是南宋诗人何应龙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9年至1206年间,正值南宋时期,时局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何应龙在此段时间内的人生经历较为复杂。他年轻时曾有过一段峥嵘的岁月,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进士的功名。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成就,反而因为直言敢谏而遭到排挤,最后辞官回乡。这段人生际遇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金兵屡次南下侵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何应龙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心中充满忧虑和悲愤。他将这种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通过对柴门的描绘,表达了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