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虞美人墓
樽前一曲奈何歌,千古英雄恨不磨。
女子在军今莫问,君王愎谏向来多。
最怜秋雨添狐穴,谁与春醪酹棘窠。
一朽何须论异域,寄声青冢太媕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酒桌前的歌曲中倾诉着无奈和遗憾,古往今来的英雄们也有无法抹去的悲哀。女性参军这样的话题我们不谈也罢,历代君主往往都刚愎自用不听劝谏。最可惜那些秋天雨水堆积成了狐狸窝,谁能用美酒去祭奠丛生的荆棘呢?死去的人无须关心他们身处何地,只愿他们在遥远的青冢里能听到我们的呼唤。
去完善
释义
1. 虞美人:指虞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妃。这里指的是虞姬的墓。
2. 潘柽:明朝的一位诗人。
3. 奈何歌:是古代汉族民间哀叹人生短暂的歌曲。这里是借指项羽的悲歌。
4. 不磨:不可磨灭,这里是形容英雄的遗憾和悲剧永远无法消除。
5. 女子在军:是指虞姬随项羽出征的故事。
6. 君王愎谏:指历史上的皇帝不听劝谏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这里指的是项羽不听范增的建议,最终导致失败。
7. 最怜秋雨:表示对墓地的同情和悼念。
8. 狐穴:这里指虞姬的墓地。
9. 春醪:指美酒。
10. 酹:将酒水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
11. 棘窠:荆棘丛生的处所,这里指虞姬的墓地。
12. 一朽:意指一个人死去之后。
13. 异域:不同的地方,这里指虞姬的墓地。
14. 寄声:传达话语的意思。
15. 青冢:即虞姬墓。
16. 太媕婀:太过惋惜。
去完善
赏析
《过虞美人墓》这首诗是潘柽对虞美人的纪念和哀悼之作。诗中充满了惋惜、哀伤以及对虞美人不幸命运的深深同情。诗人通过描述虞美人在樽前唱起奈何歌,表现了她无尽的忧伤和无奈。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女子在军今莫问,君王愎谏向来多”的描绘,揭示了虞美人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君王的昏庸和偏见。此外,诗人还通过描写“最怜秋雨添狐穴,谁与春醪酹棘窠”的场景,表达了对虞美人墓地的关切和对她的怀念之情。最后,诗人以“一朽何须论异域,寄声青冢太媕婀”来表达自己对虞美人一生的评价:她虽然逝去了,但她留下的精神和形象却永不磨灭。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虞美人墓》是明代诗人潘柽的一首描绘虞姬墓葬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时期,大约在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潘柽正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时代。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历经洪武、永乐等盛世,至明朝中后期,朝政逐渐腐败,内部矛盾激化,外部边疆问题严重。在这段时间里,潘柽可能曾亲身经历过战乱和流离失所的生活。这种时代的动荡感可能使他对生死离别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他创作这首诗提供了灵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潘柽通过描绘虞姬墓的场景,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悟。他以虞美人这一历史人物为象征,探讨了生与死、永恒与瞬间等哲学命题。在这首诗中,潘柽通过对虞美人墓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历史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