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陆放翁
瘦藤白苎岸乌纱,随分酬春领物华。
西崦三椽休问舍,南湖一带近栽花。
眼昏客枕多储菊,肺渴僧庖屡借茶。
无事闲门便早睡,清灯唤起为吟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竹影萧疏,戴着黑色头巾,尽情享受着春天的美好。
在西边的三间茅屋不要打听,那南边的一带水域可以种植花朵。
眼中所见多是菊花,让客人枕上昏沉,口干舌燥时向僧人借用茶水。
没事的时候就早早关起门来睡觉,夜晚点一盏灯唤醒自己成为一个诗人。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按照别人诗作的韵脚和用韵顺序来进行创作。
2. 潘柽(jiāng):宋朝著名文人,号雪坡居士,兰溪人,官至宝文阁直学士。
3. 瘦藤:比喻身材瘦长的人。
4. 白苎(zhù):一种白色苎麻,可织成布。这里用来形容衣服。
5. 乌纱:黑色的头巾,古代官员常戴。这里指官帽。
6. 西崦(yān):山名,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
7. 三椽(chuán):指三间房子。
8. 南湖:这里指浙江嘉兴南湖。
9. 客枕:指旅居在外的人的枕头。
10. 储菊:指菊花茶。
11. 肺渴:指口渴。
12. 僧庖(páo):指僧人厨房。
13. 借茶:指向僧人讨要茶水。
14. 无事:指没有事情可做。
15. 闲门:指无人居住的空门。
16. 清灯:指油灯或烛光。
17. 吟家:指诗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潘柽为回应陆游所作的诗歌,题目中的“次韵”表示这是一首和诗,即按照原诗的韵脚进行创作。整首诗描绘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开篇两句“瘦藤白苎岸乌纱,随分酬春领物华”,以岸边乌纱、瘦藤白苎等景物,表现出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传达出对春天的感激之情。接下来的“西崦三椽休问舍,南湖一带近栽花”则展示了他从容自适的人生态度,表明自己已经看破了名利,乐于过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
颈联“眼昏客枕多储菊,肺渴僧庖屡借茶”,表达了诗人喜爱菊花和茶的雅趣,进一步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无事闲门便早睡,清灯唤起为吟家”,描述了诗人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出他的恬静与超脱,同时也透露出了他身为诗人的身份和才情。
全诗语言优美,格调清新,意境深远,流露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高尚的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酬陆放翁》是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潘柽(字公淮)为回赠陆游的诗篇而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左右,正值南宋王朝与金国斗争之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时期,潘柽作为爱国志士,积极投身于抗金事业,希望恢复中原。然而,他的一生却屡遭挫折,曾两度被贬谪至远方。这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潘柽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一方面,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另一方面,广大民众饱受战争之苦,渴望和平。这使得潘柽在创作诗歌时,既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在这首《次韵酬陆放翁》中,潘柽以谦逊的姿态回赠陆游,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表达了他们共同的心愿:希望南宋王朝能够奋发图强,战胜敌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繁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