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钱塘道中
江上青山落照边,江头归客木兰船。
春鸥自共潮回去,一点飞来是柳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边的青山倒映在夕阳的余晖中,江头的游客乘坐着木制的游船返回。
春天的海鸥随着潮水起起落落,突然飞来的一点亮色原来是柳絮。
去完善
释义
1. 钱塘: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2. 江上青山:指钱塘江边的青山。
3. 落照:夕阳的余晖。
4. 江头:江边。
5. 归客:回家的人。
6. 木兰船:古代一种装饰华丽的游船。
7. 春鸥:春天里的海鸥。
8. 潮回去:随着潮水回到岸边。
9. 飞来:飞过来。
10. 柳绵:柳絮,柳树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首先,作者选取了江上、青山和落照这三个典型的自然元素作为背景,构造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接着,通过“江头归客木兰船”一句,表达了诗人自身在归途中的心境。整个第一句充满了恬静与自然的和谐气氛。
第二句“春鸥自共潮回去,一点飞来是柳绵。”则转而描写江面上春鸥共潮的景致。然而,诗人在此处并非仅是对景物的单纯描摹,而是赋予了春鸥以生命的律动:它们自由自在地随着潮水来回飞舞。紧接着,作者又将视线移到空中的一点,那是随风飘荡的柳絮。这一刹那的画面形象生动,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这首诗,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景物生命力,同时也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宁静。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山水田园诗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还自钱塘道中》是南宋诗人潘柽在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65年左右,即宋度宗咸淳元年,距离南宋灭亡仅有几十年时间。当时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国势衰微,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奸臣当道,民不聊生。
在这期间,潘柽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为官多年,历任太学博士、尚书省郎中等职务,后因不满朝廷腐败,辞官归隐。他游历江南各地,观察民生疾苦,写下了许多描绘民间生活、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在还自钱塘道中的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乱带来的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同时,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攻占宋朝领土;另一方面,朝中权臣误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种背景下,潘柽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以诗为刀,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悲愤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