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钓台
蝉冠未必似羊裘,出处当时已熟筹。
但得诸公依日月,不妨老子卧林丘。
英雄陈迹千年在,香火空山万木秋。
自笑黄尘吹鬓客,爱来祠下系孤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蝉冠未必像羊裘,选择处境早考虑。
只要大家遵道义,任凭我自在山丘。
英名流传千年后,空山林火照万木。
自己笑看满头灰,独爱在古祠边泊船。
去完善
释义
1. 蝉冠:汉代儒生所戴的“进贤冠”,取其上有蝉形图案之意。这里用来指代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人。
2. 羊裘:渔父的衣装。这里以羊裘为比喻,赞美隐士高人的雅逸风骨。
3. 依日月:依附朝廷,追求功名。
4. 老子:潘柽自指。这里用以表示自己年老而淡泊世俗,寄情山水田园。
5. 陈迹:遗迹,古事。
6. 香火:本指祭祀时供烛香,这里泛指寺庙的香火。
7. 黄尘:形容世事纷扰,象征着世俗生活的烦恼。
8. 爱来祠下系孤舟:爱在江边祠堂处系泊孤舟,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去完善
赏析
《题钓台》这首诗通过对“蝉冠”与“羊裘”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名利的淡泊和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的意愿。首联以蝉冠和羊裘比喻官职和隐士生活,暗示出诗人对于名利并不看重,更注重内心的自由和平静。颔联则强调只要众人能够安身立命,自己宁愿隐居山林。颈联则用英雄事迹和陈迹显现岁月沧桑,表达对英雄的敬仰之情。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在古祠之下,感慨世事变迁,自己却在人生道路上奔波劳碌,头发已经染上尘土,却又偏喜将小舟系在古祠之下,体现了诗人与世无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钓台》是南宋诗人潘柽创作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五言诗。这首诗以钓鱼台的景物为背景,表达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纷扰的厌倦。
该诗创作于南宋末期,此时的中国正处于金、宋对峙的时期,战事频繁,民生疾苦。潘柽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于是选择逃避现实,隐居于世。他通过描绘钓鱼台的宁静景致,表达了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逃避。
在个人生活方面,潘柽年轻时曾有过辉煌的仕途经历,但他最终选择退隐山林,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在诗中写道:“一蓑风雨外,万事水云间”,表明了自己对世俗名利的态度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