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蜀士

标题包含
蜀士
蜀国天下险,奇怪生中间。 有士贾其姓,抱材东入关。 献册叩谏鼓,其言蔚可观。 愿以微贱躯,一得至上前。 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 且云太平久,兵战无人言。 臣尝学其法,自集数百篇。 治乱与成败,密然不可删。 三献辄罢去,志屈心悲酸。 将相门户深,欲往复见拦。 负贩冒日热,引重冲雪寒。 羁苦辇毂下,以图晨夕餐。 如此三岁余,夜夜抱膝叹。 义者或赈给,遂复归巴川。 嗟乎区宇大,此徒亦已緐。 城市与岩穴,隐默孰辨旃。 幸得出自鬻,何惜置末班。 吾相柄天下,处事当几先。 古之设爵位,盖欲英雄躔。 次第立名级,不使智虑闲。 稍有才器者,必以禄仕牵。 所患在不出,既出那弃捐。 放蛟入大水,躯虎还深山。 失一故无害,其类莫可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蜀国地势险要,奇事频生其间。 有个贤士名叫贾谊,才华横溢闯荡东方进入朝廷。 他献上奏书敲击谏鼓,言语激昂引人注目。 愿意舍弃卑微的身躯,只为得到天子赏识。 口若悬河平定西部敌军,筹划军事收复北地幽燕。 虽然天下已经太平很久,但是战事仍应被关注。 我曾学习他的方法,自己撰写了数百篇文章。 探究治乱与成败的道理,字字珠玑不容删减。 多次上疏但未能如愿,心中的意志受到打击感到悲哀。 权臣之门不易进入,想要往来却被阻拦。 背井离乡漂泊不定,为了生活奔波劳碌。 身处困境之中,却未曾放弃每日的温饱。 如此过了三年多,每夜抱膝叹息。 好心人有时救济我,于是得以重返巴川故地。 唉,世界之大,类似的人已是数不胜数。 城市与乡村中,隐藏着无数这样的隐士。 幸运的是得到了机会,怎会吝啬自己的才能。 我掌握着天下的命运,处理事情应当注重先机。 古代的设立官职,原本就是为了成全英雄豪杰。 设立不同的等级职位,不让聪明才智闲置。 稍微有些才干和抱负的人,一定能让他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令人担忧的是人才不能出世,一旦出来就不会被埋没。 让巨龙跃入大海,驱虎归返深山。 失去一个英才固然是损失,但他的品质无人能及。
去完善
释义
《蜀士》:苏舜钦的一首描写蜀国士人的诗。 1. 蜀国:古代四川一带的政权,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地势险要。 2. 奇怪:奇特的景象和事物。 3. 有士贾其姓:有蜀国的士人,姓氏为贾。 4. 抱材东入关:怀抱才能向东进入关内。 5. 献册叩谏鼓:献上文章,敲响谏鼓。 6. 其言蔚可观:他的言论引人注目。 7. 微贱躯:地位低微的身体。 8. 一得至上前:有一次机会面见皇帝。 9. 掉舌灭西寇:用言语平定西方的寇贼。 10. 画地收幽燕:划定疆界,收复幽燕地区。 11. 兵战无人言:战争之事没有人提起。 12. 治乱与成败:治理国家和混乱局势的成败得失。 13. 三献辄罢去:三次献上文章都被罢免。 14. 将相门户深:将相的家族势力深厚。 15. 负贩冒日热:做小商贩承受炎热的天气。 16. 引重冲雪寒:拉着重物忍受寒冷的冰雪。 17. 羁苦辇毂下:在京城过着艰苦的生活。 18. 巴川:古代的巴州,现在的重庆一带。 19. 嗟乎区宇大:感叹世界之大。 20. 此徒亦已緐:这样的人已经很多了。 21. 城市与岩穴:城市和隐居的地方。 22. 隐默孰辨旃:谁分辨得出谁是隐士。 23. 幸得出自鬻:幸好能通过卖文为生。 24. 何惜置末班:何必担心被安置在末尾的等级。 25. 吾相柄天下:我担任宰相掌握国家大权。 26. 当几先:把握事情的先机。 27. 盖欲英雄躔:设立官职是为了让英雄得到晋升。 28. 次第立名级:依次建立名誉和地位。 29. 不使智虑闲:不让智慧闲着没事干。 30. 稍有才器者:稍微有点才能的人。 31. 以禄仕牵:靠俸禄来引导他们步入仕途。 32. 所患在不出:担心人才不能出来做事。 33. 既出那弃捐:出来后就不会被抛弃。 34. 放蛟入大水:比喻启用有才能的人。 35. 躯虎还深山:比喻让无用之人离开重要的岗位。
去完善
赏析
《蜀士》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一首咏史诗。本诗通过对一位蜀士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境遇,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首联“蜀国天下险,奇怪生中间”,概述了蜀地的地势险峻,孕育出许多奇人异士。这为下文主人公的形象塑造铺垫了背景。 颔联“有士贾其姓,抱材东入关”,描述了一位蜀地士子,怀揣才华东行至关中地区,表现出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 颈联“献册叩谏鼓,其言蔚可观”,描述了这位士子向皇帝进谏,言辞犀利,颇有见地。然而他的愿望却并未实现。 接下来的几句:“愿以微贱躯,一得至上前。掉舌灭西寇,画地收幽燕。且云太平久,兵战无人言。”表达了诗人希望凭借一己之力,平定边疆战乱,复兴国家强盛的愿望。 然而事与愿违,诗人在现实面前受挫,于是诗人采用自嘲的方式,述说了自己的遭遇:“三献辄罢去,志屈心悲酸。将相门户深,欲往复见拦。负贩冒日热,引重冲雪寒。羁苦辇毂下,以图晨夕餐。”诗人三次上疏均遭失败,心中充满悲伤与无奈。想进入朝廷,却因权贵阻挠而无法如愿;只能像小商贩一样为了生活奔波劳碌。 诗人感叹世态炎凉,表达了自己愤懑之情:“嗟乎区宇大,此徒亦已緐。城市与岩穴,隐默孰辨旃。幸得出自鬻,何惜置末班。吾相柄天下,处事当几先。”最后诗人感慨,在这广大的世界,怀才不遇之人何其多,朝廷对待贤能之士的态度却令人寒心。但诗人仍寄希望于朝政能够有所改革。 全诗通过蜀士的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士人阶层的悲惨命运,以及政治腐朽、任人唯亲的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批判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蜀士》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庆历五年(1045年),时年诗人35岁。这一年是北宋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年份,当时的皇帝宋仁宗赵祯在名臣范仲淹、富弼等人的推动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庆历新政”。 作为宋代著名的文人政治家,苏舜钦参与并支持了这次改革。然而,由于改革触动了贵族和官僚的利益,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反而导致了他的政坛失意。在这一时期,他离开了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寓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了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社会民情的诗篇。 这首诗《蜀士》就是他在游历巴蜀地区时创作的。诗中描绘了蜀地山川壮丽、人才辈出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