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九十三首 其九十
今朝正月半,万物尽更新。衲僧无一物,何物当慇勤。银烛高煇天上月,灯花开遍洞中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万物复苏,一切都在更新。僧人虽然一无所有,但也要尽力殷勤修行。明亮的烛光如同天上的月光,灯光盛开在洞中,给春天增添了无尽的生机。
去完善
释义
今朝:今日。正月半: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万物: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尽更新:全部焕然一新。
衲僧:指僧人,尤其是禅宗的云游僧人。无:没有。一物:一种事物,这里指可供祈福的东西。
慇勤:形容很真诚,很有诚意。
银烛:银色或白色的蜡烛。高煇:高高照亮。天上月:天空中的月亮。
灯花:燃烧的油灯或蜡烛所形成的美丽火花。开遍:开满,遍布。洞中春:比喻修行者内心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五言诗《偈颂九十三首 其九十》中,作者释梵琮以正月半为背景,描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作为诗中的主人公——“衲僧”却身处空无之境,他内心没有执着于任何一物,自然也就无法“殷勤”。诗人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佛家思想中的超脱与放下。
“银烛高煇天上月,灯花开遍洞中春。”两句生动描绘了正月十五元宵夜的景象:明亮的月光与璀璨的灯火交相辉映,春天的气息弥漫在人们心中。在这样的环境下,衲僧的宁静与清明显得更加卓尔不群,体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的精神境界。整首诗借景抒情,意境深远,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九十三首 其九十》是宋朝诗人释梵琮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宁静的山林之间独步寻幽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
释梵琮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学和艺术繁荣的时期,也是禅宗思想广泛传播的时代。禅宗强调个人的直接体验和自我觉悟,这与释梵琮的诗歌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林美景,展现了禅宗美学的精神内涵。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梵琮正身处江南地区的山林之中,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他的人生经历也影响了他的创作。作为一个僧人,释梵琮曾经游历四方,见识过各种世态人情。这使得他对世俗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隐居生活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世俗纷扰的厌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