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蕙岩常簿二首 其一
名教非无乐,何缘事上眉。
不闲因接物,先老为忧时。
两郡垂棠荫,东园长桂枝。
用公浑未尽,一世有余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教化并非没有乐趣,为什么还常常愁眉苦脸呢?
忙碌于交际应酬,不知不觉老之将至忧虑时事。
双亲辛劳为我们遮风挡雨,期望我们茁壮成长。
竭尽全力为民服务,身后仍留下无尽的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名教":指儒家伦理纲常的观念。
2. "非无乐":并非没有快乐的事情。
3. "何缘":为何、怎么。
4. "事上眉":使眉头上挂上事情。这里表示操心的事务。
5. "不闲":忙碌的状态。
6. "因接物":因为应对事务。
7. "先老":指年纪大的人。
8. "为忧时":为国家时事忧虑。
9. "两郡":指桂林和秦州两地。
10. "垂棠荫":指官员的政绩惠及百姓。
11. "东园":即东华园,古代皇帝的花园。
12. "长桂枝":指繁荣昌盛的景象。
13. "用公":指公正廉洁地行使公权力。
14. "浑未尽":还没有完全做到。
15. "余悲":指生离死别的悲痛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方蕙岩常簿二首 其一”,是释元肇写给方蕙岩的一首赞美诗。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理解,通过对事物细节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高度赞扬。
首先,诗人在开篇就表达了对方蕙岩的赞赏之情:“名教非无乐,何缘事上眉。”这两句的意思是,名声和教化并不是没有乐趣的,只是为什么总是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呢?诗人在这里巧妙地暗示了方蕙岩对名声和教化的重视以及他对工作的敬业精神。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方蕙岩的日常行为来展现他的品质:“不闲因接物,先老为忧时。”这两句意味着,尽管方蕙岩平时非常忙碌,但他仍然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交往;而且他时刻关注着时事,担忧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忧国忧民的品质使诗人对他更加敬仰。
然后,诗人又以景物描写来衬托方蕙岩的形象:“两郡垂棠荫,东园长桂枝。”这两句诗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述了方蕙岩的影响力和地位,以及他在公务方面的卓越才能。这里,诗人将方蕙岩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最后,诗人以深沉的情感收尾:“用公浑未尽,一世有余悲。”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方蕙岩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惋惜之情,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他一生的悲痛之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方蕙岩的赞美和哀悼,展示了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方蕙岩常簿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释元肇(1189-1267)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
在这个时代,南宋政治腐败,外患频仍,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释元肇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以诗歌为武器,反映民间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创作这首诗时,释元肇正身处乱世,眼见民生困苦,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是写山水景色,但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