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秋夕

标题包含
秋夕
促织灯下吟,灯光冷于水。乡魂坐中去,倚壁身如死。 求名为骨肉,骨肉万余里。富贵在何时,离别今如此。 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蟋蟀在灯下低鸣,灯光比水还要寒冷。思念家乡的情怀愈发强烈,靠在墙边,身体如同死去一般。 祈求能够团聚亲人,但亲人们远在千里之外。荣华富贵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别离的日子却已经如此长久。 走出家门深深地叹息,月亮皎洁,西风开始吹拂。
去完善
释义
1. 促织:即蟋蟀,古人常以蟋蟀叫声寓意秋天来临。 2. 乡魂:思念故乡的心情。 3. 骨肉:指亲人。 4. 月白:月亮明亮。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的孤独和哀愁,通过对蟋蟀、灯光、故乡之魂等元素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诗人借“求名为骨肉”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珍视,而结尾处的“出门长叹息,月白西风起”则暗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唐代文人内心的真挚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是唐代诗人刘驾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创作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49年-675年)。这个时期正值唐太宗李世民统治下的贞观盛世,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然而,在这种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和危机。 刘驾,作为当时的一位文人墨客,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忧虑。在这个时期,他经历了多次科举考试失利,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萤火虫”和“星”为象征,表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他也关注到了社会现实,如贫富差距、世态炎凉等问题,这使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时光。 在贞观时期,虽然国家繁荣,但由于土地兼并、官僚腐败等原因,民间疾苦依然存在。刘驾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他的诗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这首《秋夕》正是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与感悟的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