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筠州张录事
每到友朋相会地,未尝一日不思君。
小诗曾托乡僧寄,善政因逢故客闻。
山上仙踪丹鼎在,郭边溪色市桥分。
公余若起吟游兴,游处多应见白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当与朋友们相聚之时,我无时不刻不在思念着你。
曾经以诗歌委托乡下的僧人传达我的心意,也因为治理有方得以让故人听闻我的声名。
山上有道家修炼的痕迹,城郭附近的溪流和桥梁将城市分成两半。
你在公务之余如果起了游览的兴致,那应该能看到许多美丽的云彩。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筠州:古代的州名,即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一带。
2. 张录事:作者的朋友,具体身份不详。
3. 乡僧:指乡村中的僧人。
4. 善政:指良好的政治措施或行为。
5. 郭边:指城市边缘。
6. 溪色:溪水的景色。
7. 市桥:城市的桥梁。
8. 公余:公务之余的时间。
9. 吟游兴:指出游时吟咏诗歌的兴趣。
10. 游处:游玩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翁卷与友人张录事深厚的友谊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首联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颔联通过诗人与小诗、乡僧之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书信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联系。颈联描绘了筠州的优美风光和独特景致,为诗歌增色不少。尾联则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闲暇之余登高望远、畅游山水之时的美好祝愿,深化了诗人与友人间的真挚情谊。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清新,展现出诗人翁卷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友情的深刻体会。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筠州张录事》是南宋诗人翁卷的作品,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
翁卷在青年时期就展示出非凡的才华,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这使他深感失落。然而,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誉为“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淳熙年间,翁卷的生活状况相对稳定,但他的心中仍然充满了忧虑和惆怅。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对社会的腐败现象感到痛心疾首。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寄筠州张录事》,以表达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现实的关切之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