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太湖
水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
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
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
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跨越三个地区,苏州水域最为丰富。
当年听僧人讲解过,如今亲自走过这里。
亡国之痛怎能没有遗憾,渔夫不要再唱那首歌了。
洞庭山下的一道景色,青翠的山峦与白云相映成趣。
去完善
释义
1. 水跨三州地:指太湖流域横跨江苏、浙江、上海三个省区。
2. 昔年僧为说:意指往昔在太湖边听到的僧人谈论此地的历史。
3. 亡国岂无恨:暗指南宋末年金兵入侵的历史事件。
4. 洞庭山一抹:洞庭山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
去完善
赏析
《过太湖》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翁卷在路过太湖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对太湖美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联“水跨三州地,苏州水最多”,描述了太湖横跨三个州地的广阔水域,而苏州地区的水资源尤为丰富。这两句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突出了太湖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风光。
颔联“昔年僧为说,今日自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的关注。诗人通过对比昔日僧侣的讲述与今日亲自经历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世事沧桑的感慨。这一联诗使整首诗具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诗人的自省意识。
颈联“亡国岂无恨,渔人休更歌”,揭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渔民生活的同情。诗人以“亡国”二字表达对国家沦丧的痛心疾首,同时也提醒渔民不要再歌唱欢快的歌曲,以免掩盖了现实的苦难。这一联诗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和悲天悯人的情感关怀。
尾联“洞庭山一抹,翠霭白云和”,则是对太湖美景的生动描绘。诗人以洞庭山为背景,描绘了翠绿的烟雾和飘渺的白云交织在一起的美丽画面。这一联诗使得整首诗在深沉的情感抒发之余,又增添了诗意盎然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太湖》是南宋诗人翁卷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阶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在创作《过太湖》时,翁卷正过着游历四方的生活。他因科举失意,放弃了传统士人的功名追求,转而投身诗歌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在此过程中,翁卷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疾苦。这些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过太湖》这首诗中,翁卷描绘了太湖的美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在诗中写道:“水面清于镜,人鱼两不见。”这句诗表达了太湖水面平静如镜的美景,以及人与鱼相互依赖的关系。然而,诗人紧接着写道:“远望浮天白,晴波涌若山。”这句话则暗示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并不乐观,国家正面临著内忧外患的困境。
总的来说,《过太湖》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诗人翁卷通过描绘太湖风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