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文挽词
尘外拾科名,儒袍一半青。
凄凉余旧友,端的墓新铭。
池浃骚人墨,山空隠士星。
没言犹戒佛,引葬只刍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尘世之外谋求功名,儒生的衣服都因此而显得一半青涩。
令人伤感的还有那些老朋友们,他们墓前的新碑刻真的很吸引人。
池塘边到处是诗人的墨迹,山涧中到处都是隐士的身影如同星辰般闪耀。
没有什么言语需要提醒了,只有用草扎成的神像引导着安葬。
去完善
释义
尘外拾科名:尘外,指世俗之外;拾科名,得到科举功名。
儒袍一半青:儒袍,儒生所穿的青色长袍;一半青,喻指儒生的地位卑微。
凄凉余旧友:凄凉,悲伤的样子;余,剩下的;旧友,以前的朋友。
端的墓新铭:端的,的确,确实;墓新铭,新建的墓碑上的碑文。
池浃骚人墨:池浃,池畔;骚人,诗人;墨,诗文。
山空隠士星:山空,山间的空旷处;隠士星,隐士所在的星辰。
没言犹戒佛:没言,沉默不语;犹,还;戒佛,佛教教规。
引葬只刍灵:引葬,引导安葬;只,只有;刍灵,用草扎的人形祭品。
去完善
赏析
《少文挽词》是南宋诗人戴栩悼念少年时期文友的一首悼亡诗。首联“尘外拾科名,儒袍一半青”描绘了少年时期文友们追求科举功名,身着儒袍,奋发图强的情景。颔联“凄凉余旧友,端的墓新铭”则笔锋一转,流露出诗人对已故文友的深切怀念之情,感叹岁月流转,墓地上的墓碑都已换新。颈联“池浃骚人墨,山空隠士星”借景抒情,以诗人的视角描绘出文友墓地周围的风景:池塘边文人墨客的作品遗韵犹在,而山中隐士的英灵已逝。尾联“没言犹戒佛,引葬只刍灵”则是表达对文友遗志的尊重:即使临终未留下言辞,也要遵循其意愿不请僧侣诵经超度,只用草扎的神像引导安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少文挽词》是宋代诗人戴栩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用于哀悼他的朋友少文的离世。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具体年代难以考证,但大致可以推测在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之间。
在那个时候,宋朝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为文人墨客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而戴栩作为一位士人,也曾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败,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一生都在努力求知、勤奋创作,期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品格赢得世人的认可。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戴栩与少文相识并成为了好友。他们志趣相投,共同探讨文学、哲学等话题,互相激励成长。然而,命运却无情地将他们的友谊画上了休止符——少文英年早逝,让戴栩悲痛欲绝。为了寄托哀思,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挽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