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福圣观

标题包含
福圣观
永怀闲访道,斗上上仙居。 瀑水磬声外,桂花林影疏。 山名孙绰赋,观额葛玄书。 已负秋来约,诛茅兴有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始终心怀闲暇去追求真理,一路攀登上神仙般的居所。瀑布的水声如同鸣磬般悦耳,桂树林的影子稀疏而美好。这座山的名字是孙绰起的,而观门的匾额则是葛玄书写的。虽然已经错过了秋天的约定,但在这座山上,我依然能感受到无尽的兴致和活力。
去完善
释义
1. 福圣观: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溪口镇的一座道教宫观。 2. 永怀:长久怀念的心情。 3. 斗上:在北斗星之下,此处比喻高峻的山路。 4. 上仙:指神仙。 5. 瀑水:瀑布流水。 6. 磬声:磬是一种古代石制的敲击乐器,磬声即其发出的声音。 7. 桂花林:桂树林。 8. 孙绰赋:孙绰是东晋文学家,这里指的是他的《天台山赋》,描绘了天台山的美丽风光。 9. 葛玄书:葛玄是东汉时期著名道教学者,这里指的是福圣观的匾额上有葛玄的题字。 10. 诛茅:砍除杂草,这里是形容修建房屋的过程。
去完善
赏析
《福圣观》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探访福圣观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首联“永怀闲访道,斗上上仙居”,表现了诗人渴望探访道教胜地,寻找心灵的慰藉。颔联“瀑水磬声外,桂花林影疏”,通过瀑布的声音和桂花的形象,展现了福圣观宁静而美丽的景色。颈联“山名孙绰赋,观额葛玄书”,提到孙绰和葛玄两位历史人物,暗示了福圣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尾联“已负秋来约,诛茅兴有余”,表达出诗人对未能如期赴约的遗憾,以及自己仍然充满探索的热情和动力。全诗通过对福圣观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道家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福圣观》是宋朝著名诗人李建中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科技事件。 李建中(945-1013),字得之,号岩夫,汉族,北宋初年蜀地成都人。他是北宋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历任多个地方官职,直至尚书省工部郎中,被加封为左谏议大夫。他与吕蒙正、李沆等同朝为官,均为宋太宗、真宗时期的名臣。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北宋的科举制度已经较为成熟,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战争和社会动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建中通过游览福圣观并即兴赋诗,表达了对宁静和平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他的诗歌才情在当时的文坛得到了广泛认可,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作品并未被收录进《全宋诗》等经典选本。然而,他的一些诗作在民间仍然流传甚广,例如这首描绘福圣观的《福圣观》,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