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尽偶书七言四韵奉承采览

标题包含
春尽偶书七言四韵奉承采览
粉闱丹地白头深,书殿分廊寓直人。 不怕花枝惊老眼,可无诗句送残春。 因嗟红影随风去,犹为青丛遶槛频。 更把华灯照深夜,一年情味隔音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殿堂内,白发苍苍的人们居住在分隔的书房走廊中。面对春天的花朵,他们不怕眼花,却担心没有好诗来送别春天。 大家感叹红花凋零,随风飘逝,但是它们的影子仍然在绿丛中环绕着围栏。此时正是深夜,灯光照亮了这里,他们知道这是属于他们的最后一年,时光的声音逐渐消失在尘埃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粉闱:指宫中的彩画小门;也可指女红之事,这里应该是指前者。 2. 丹地:宫殿前的红色地面。 3. 白头深:深深感慨自己头发都白了。 4. 书殿分廊:指宫廷内设有长廊的藏书楼。 5. 寓直人:指在朝廷供职的官员。 6. 老眼:老年人的眼睛,此处为自指。 7. 可无:岂无,表达反问语气。 8. 残春:即将结束的春季。 9. 因嗟:感叹。 10. 红影随风去:暗指春天的离去。 11. 青丛:绿色的植被,这里可能指花草树木。 12. 遶槛频:围着栏杆生长频繁。 13. 华灯:华丽的灯光。 14. 一年情味:一年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春尽偶书七言四韵奉承采览》是唐朝诗人李建中所作。据考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07年,即唐末时期。当时,唐朝历经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战乱,国势渐衰,社会动荡不安。在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这一时期,李建中的个人命运也颇有些波折。他在政治上曾担任郎官、太常博士等职务,却因直言不讳而受到排挤,一度辞官隐居。这种人生经历使他深感世态炎凉,怀才不遇,这也是他诗作中常见的主题。 其次,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尽景象,反映了唐末时期的社会状况。春天象征生机与希望,而“春尽”则意味着美好的消逝,这种情感与当时国家衰败、战乱频仍的背景密切相关。诗人在表达对时光流逝感慨的同时,也在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 最后,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也受到了唐代诗歌传统的影响。当时的文人墨客热衷于以诗言志,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李建中在此诗中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相互映照,既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又展现了诗歌艺术的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