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

标题包含
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
蓬莱宫阙晓光匀,红案舁麻降紫宸。 鸾奏八音谐律吕,凤衔五色显丝纶。 萧何相印钧衡重,韩信斋坛雨露新。 得侍丹墀官异宠,此身何幸沐恩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蓬莱仙宫曙光柔和,红烛映照宫廷,华丽的车辇从紫宸门徐徐而下。檐下的风铃响起如同和谐的音乐之声,五彩凤凰纹饰彰显皇家气派。担任宰相的萧何地位重要,如同天平上的重量平衡点;而韩信则如同一座新的斋戒祭坛,得到新生的雨露滋润。能在皇宫中受到特殊宠爱,我感到非常荣幸和幸福。
去完善
释义
1. 蓬莱宫阙:泛指皇宫或朝廷。蓬莱,神话中的仙山,这里借指皇宫。 2. 晓光:清晨的阳光。 3. 红案舁麻:指皇帝出行时使用的红色轿子和仪仗队。红案,即红色的轿子;舁麻,即抬轿的人。 4. 紫宸:皇帝的住处。 5. 鸾奏八音:形容音乐和谐。鸾,传说中的神鸟;八音,古代对乐器的分类,包括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6. 律吕: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律标准,这里代指音乐。 7. 凤衔五色:形容丝纶(皇帝的诏书)色彩丰富。五色,五彩斑斓的颜色。 8. 萧何: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曾担任丞相,这里比喻闽王的辅佐大臣。 9. 钧衡:指宰相的权力。 10. 韩信:西汉初年的军事家,这里比喻斋坛仪式的主事者。 11. 丹墀:宫殿前的石阶,这里借指朝廷。 12. 异宠:特殊的恩宠。 13. 沐浴恩频:频繁受到皇帝的恩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翁承赞所作,描述了他在天祐元年(904年)被任命为右拾遗使者前往闽地册封闽王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庄重的气氛和对皇帝的忠诚之心。首联描绘了皇宫的宏伟壮丽,晨光映照下的宫阙犹如蓬莱仙境;颔联通过鸾凤和鸣的意象传达了朝廷的和谐氛围以及皇帝圣明的旨意;颈联则表达了诗人自己身为臣子,肩负着国家的重任,犹如萧何、韩信这样的开国功臣一样受到皇帝的倚重;尾联抒发了诗人对皇帝的感激之情,认为能得到皇帝的厚恩是自己的幸运。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考究,展现了翁承赞作为朝廷官员的庄重形象与深沉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祐元年以右拾遗使册闽王而作》是唐朝末年诗人翁承赞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天祐元年(公元904年),唐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诗人翁承赞受到朝廷的任命,作为右拾遗使出使福建,册封闽王王审知为节度使。这首诗就是在这次出使过程中创作的。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势衰微,宦官当政,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翁承赞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朝廷的不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带来一丝安宁和繁荣。 在这一年间,翁承赞的人生际遇也是跌宕起伏。他从一名地方官员被任命为朝廷使者,肩负著重要的使命。在这次出使过程中,他看到了福建地区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些经历都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的灵感来源。 此外,这个时期的唐朝社会,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苦。然而,福建地区却因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免受战乱的侵扰,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稳定。翁承赞在出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这种地域差异,这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力的信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