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丹灶 其三
始知勾漏地,犹胜步兵营。
往躅今谁继,游人空慕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勾漏地:这里指汉代道家丹术家勾漏先生曾炼丹之地,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
2. 步兵营:这里指东汉著名隐士阮籍的步兵校尉之职。阮籍嗜酒,经常率营兵饮酒,士兵也乐于听他指挥。
3. 往躅:过去的足迹,这里指前人的足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不屑。诗人以“始知勾漏地,犹胜步兵营”为开篇,表达了对隐逸之地的向往。其中,“勾漏地”指代道家修炼之地,而“步兵营”则暗示了世俗的纷扰和纷争。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所向往的生活环境的赞美。
接着,诗人以“往躅今谁继,游人空慕名”作结,点出了后世之人无法继承前人的遗志,只能空有仰慕之情。这里,“往躅”指的是前人的足迹,而“游人”则是那些向往隐逸生活但无法实现的人。通过这两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丹灶 其三》是南宋诗人耿南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00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政权初立,金兵南侵,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
耿南仲作为南宋文人,在靖康之变后随朝廷南渡,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他在这个过程中,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感慨,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题丹灶 其三》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神仙故事的怀疑和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他认为神仙故事只是人们逃避现实的寄托,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在承受着战乱的痛苦。这种情绪反映了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反思和忧虑。
总的来说,《题丹灶 其三》是在南宋初年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历史背景下,由亲身经历了这一时期的诗人耿南仲创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