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 其一
诏命连催发,英髦一日齐。
周瑜醇似酒,崔远爽于梨。
高馆清无梦,寒灯坐赋题。
还同宿山驿,风雨闭重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命令接连不断发出,英才俊士集聚一堂。
周瑜风度翩翩如美酒般醇厚,崔远开朗阳光如梨花一般清爽。
高雅的书房清静无法入睡,在寒夜的灯火下一起写诗作文。
就像曾一起在山间驿站共度风雨,今日再次相聚在重重深闺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诏命:指皇帝的命令或旨意。
2. 英髦:指杰出的人才。
3. 周瑜:东汉末年名将,以善于喝酒而著名。这里用来形容邓慎思等人才能出众。
4. 崔远:唐朝大臣,以直爽著称。这里与“周瑜”对应,同样是用来赞美邓慎思等人的品质。
5. 高馆:指高级宾馆或学府。
6. 寒灯:寒冷的夜晚点亮的油灯。
7. 赋题:指写作文章的题目。
8. 宿山驿:在山间驿站过夜。
9. 风雨闭重闺:指在风雨中关闭门窗,表示环境恶劣。
去完善
赏析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 其一》赏析:
本诗为宋代诗人耿南仲所作,主要描绘了诗人与邓慎思等人在秋日同文馆的唱和情景。全诗以诏命、英才、醇酒、爽梨、高馆、寒灯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首联“诏命连催发,英髦一日齐”描述了皇帝诏命的紧迫性和众人响应的积极态度。这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也暗示了诗人与邓慎思等人都是英才,对国家大事充满热情。
颔联“周瑜醇似酒,崔远爽于梨”则运用典故,将周瑜的醇厚比作美酒,将崔远的爽朗比作酥梨,以此赞美他们的才学和品质。这里以周瑜和崔远比喻诗人自己和邓慎思,既突出了两人的优秀才能,又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颈联“高馆清无梦,寒灯坐赋题”描述了诗人与朋友们在同文馆共度的时光。高馆意味着文人墨客的聚集之地,寒灯象征着刻苦攻读的精神。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勤奋好学、心无旁鹜的品质,同时也透露了他们在同文馆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了学术氛围和志趣相投的愉悦。
尾联“还同宿山驿,风雨闭重闺”则借宿山驿的风雨景象,表达对共同度过困难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许。这里运用重闺这一象征性场景,寓意着诗人与朋友们的紧密联系和情感寄托,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
综上所述,《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 其一》这首诗歌通过对诏命、英才、醇酒、爽梨、高馆、寒灯等一系列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邓慎思等人在秋日同文馆唱和的美好画面,以及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热忱和对学术生活的执着追求。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耿南仲的才情和个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邓慎思秋日同文馆诗三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耿南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5年(宋光宗绍熙五年)至公元1200年(宋宁宗庆元六年)之间。
在这期间,耿南仲任史官,负责编修国史。他的父亲耿舜臣也是一位著名的文人,曾在翰林院任职。耿南仲自幼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对文学、历史有很深的造诣。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深得朝野赞誉。
这一时期,南宋政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为了巩固政权,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提倡儒家文化,以笼络士人之心。此外,科举制度也有所调整,选拔更多的人才为国家服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耿南仲与其他文人墨客一同努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这首诗正是耿南仲在这一时期的内心写照。他在同文馆与友人邓慎思共叙友情,共同欣赏秋天的美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在困境中坚守信念、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