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邓慎思诗呈同院诸公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和邓慎思诗呈同院诸公三首 其二
秋日同文馆,褎然观国光。 泗滨何限磬,岱麓易求梁。 剑气频冲斗,锥锋定出囊。 于余惭拙匠,操尺预量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秋天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在文学馆欣赏国家的壮丽风光。泗水之滨有无数的石磬之声,泰山之麓易于寻找桥梁。宝剑的气势经常冲上云霄,锥子般的锐利一定会从囊中脱颖而出。我感到惭愧自己只是一个平庸的工匠,拿着一把尺子,预先测量未来的长度。
去完善
释义
1. 同文馆:指宋代国家设立的学校,旨在培养人才,类似现代的“国立大学”或“行政学院”。 2. 褎然:有光彩、有荣誉的意思。 3. 观国光:观察国家的繁荣景象。 4. 泗滨:指中国山东省的泗水河畔。 5. 何限磬:形容泗水河畔的石头数量众多,可以制成乐器磬。 6. 岱麓:指中国山东省的泰山山脉。 7. 易求梁:意思是很容易找到可以建造桥梁的材料。 8. 剑气冲斗:形容有志之士志在四方,充满斗志。 9. 锥锋出囊:比喻有才能的人终会显露出来。 10. 于余:诗人自称。 11. 操尺:拿着尺子,意指测量事物。 12. 预量长:预先估计事物的长短,这里表示对他人才能的预估。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歌是诗人耿南仲写给同院诸公的一首唱和之作,以表达他对自己文学才华的自信和对同僚们的赞誉之情。诗句中“同文馆”指的是当时的学府,“褎然观国光”意味着学子们在这里得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成就。接着诗人通过比喻表达了众才争艳、群英荟萃的场景,用“泗滨何限磬,岱麓易求梁”来象征众多优秀的人才犹如泗水之滨的磬石般数不尽,如同泰山的山谷间容易寻找到参天大树。紧接着的“剑气频冲斗,锥锋定出囊”则以剑气和锥锋的形象来形容各位同僚们的才华横溢与壮志凌云。在诗的结尾处,诗人则自谦地表示了自己只是一个拙匠,并谦虚地赞扬了同院的各位高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和邓慎思诗呈同院诸公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耿南仲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140年前后,正值南宋时期,金兵入侵中原,朝廷与民间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特殊时期,耿南仲作为南宋官员,因才学出众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在任期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参政议政。然而,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权臣当道,正直之士难有施展才华的空间。 在闲暇之余,耿南仲与同僚们共同探讨诗文,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诗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耿南仲与其他同僚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