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鹤江有感
抱玉归来泪满襟,世间何许觅知音。
此生虽有噬脐悔,到死终无尝胆心。
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隠石潭深。
故人若问淞江客,自采芙蓉学楚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抱着宝玉回到家中,泪水沾湿了衣襟,在这世界上到哪里去寻找知音呢?这一生虽然有过追悔莫及的事情,但我始终没能勇敢地去尝试和克服困难。如同伏在马槽的马儿渴望驰骋在遥远的道路上,又像躲避钓钩的鱼藏身在深深的石潭里。如果老友问起我在淞江的近况,我只能说,我自己种植了芙蓉,学习着楚辞的韵律吟唱着。
去完善
释义
1. 抱玉:此处指怀才不遇,古人常以玉石之美比喻人的品德才能。
2. 噬脐悔:意指悔恨莫及。噬脐,形容后悔不及。
3. 尝胆心:指卧薪尝胆的决心。典出自越王勾践的故事。
4. 伏枥马:这里暗含曹操《短歌行》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句,喻指壮志未酬。
5. 避钩鱼:此处用东汉严光的典故,严光曾拒绝光武帝刘秀的征召,垂钓于富春江边。
6. 石潭:富春江上的一个景点。
7. 淞江客:指诗人自己,陈允平是松江人。
8. 芙蓉:荷花,诗中用以代指荷花淀。
9. 楚吟:指屈原的诗歌,此处暗含对故友的思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哲理思考为特点,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首句“抱玉归来泪满襟”,描绘出诗人带着珍贵的礼物回归,却因无人能识而感到孤独与痛苦。接下来的两句“世间何许觅知音,此生虽有噬脐悔”,表达了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知音的艰难以及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省与后悔。诗人认为即使犯了错误,也应勇于面对,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悔恨之中。接下来的“到死终无尝胆心”,则是对自己坚定信念的表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决不会丧失勇气和决心。
紧接着,诗人在“伏枥马思云路远,避钩鱼隠石潭深”中塑造了两个生动的形象:一匹渴望在云端奔驰的骏马,和一个躲避捕鱼的鱼儿。这两个形象分别代表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诗人以这两个形象的描绘,暗示了尽管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敢于追求梦想的勇气,就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最后两句“故人若问淞江客,自采芙蓉学楚吟”,是诗人在向故友传达自己的心声。他告诉朋友们,虽然自己在现实中经历了诸多波折和坎坷,但他仍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并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同时,诗人以采芙蓉这一画面,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留鹤江有感》是南宋诗人陈允平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79年,正值南宋灭亡前夕,蒙元军队已经攻占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朝廷被迫南迁至广东新会县。这一时期,南宋王朝风雨飘摇,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允平作为一个忠诚的南宋官员,亲眼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他曾担任广东经略使,负责守卫南方边防,但在蒙元军队的进攻下,防线逐渐崩溃。陈允平深感无力回天,因此在鹤江边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在创作《留鹤江有感》时,陈允平的心情充满了悲凉和无奈。他回忆起当年苏轼曾在此地留下“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如今却已是物是人非。陈允平感叹道:“鹤江边畔路,短楫暮钟村。千古风流人物,还向此中论。”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