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慢 得客中信
池莲已谢,篱菊又残,正念远人天际。塞雁南来,带得一封书至,且先看、两个平安字。欲慰我、离愁万种,谁知翻触愁起。廿载蚕丛寄。总浪负年华,薄名微利。急整归鞭,鬓发料非昔矣。怎而今、不把瓜期记。越看那、红笺细楷,觉心情如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池塘中的莲花已经凋谢,篱笆边的菊花也枯萎了,我正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从北方飞来的大雁,带来了一封信,让我先看到那两个字:“平安”。本希望这信能缓解我的离愁,谁知道它反而勾起了更多的忧虑。回想二十年的辛勤工作,却总是浪费了时间,为了微不足道的名利而努力。我现在应该赶紧回家,因为我现在的头发和从前不一样了。可是,为什么我现在竟然忘记了约定的归期?看着那红色的信纸上的细小字迹,我觉得自己的心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混乱。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塞雁:指北方边塞的鸿雁,这里用来象征远方的来信。
2. 蚕丛:古蜀国的一位国王,这里用蚕丛借指四川地区。
3. 把瓜期记:指遵守约定的时间。
4. 红笺细楷:指信纸上娟秀的字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池莲、篱菊和塞雁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盼望远方来信的心情。“池莲已谢,篱菊又残”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同时也象征着思念之情如同花落一般逐渐加深。“正念远人天际”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亲人或朋友的深切挂念。“塞雁南来,带得一封书至,且先看、两个平安字”表达了对收到书信的喜悦以及对家人平安的欣慰。接下来的句子则表现出了书信内容的矛盾性,虽然信件带来了亲人的消息,却反而激起了作者的离愁。“廿载蚕丛寄。总浪负年华,薄名微利”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追悔,以及对自己名利双失的无奈。最后,作者决定急切回归故里,只因感觉自己的头发已经不如从前那么茂盛,也想要把曾经的约定牢记在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卜算子慢·得客中信》是南宋词人张素的一首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在这期间,张素担任官职,但因战乱和政局不稳,他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
此时,南宋政权逐渐稳固,但北方领土仍在金朝统治下,民族矛盾尖锐。因此,不少士人都渴望恢复中原,收复失地。张素作为一位有抱负的词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以信鸽为载体,传达出他对家人、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对家国山河的忧虑。
在《卜算子慢·得客中信》一词中,张素通过对客中来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他在词中写道:“片片秋声,砌虫啼处。”表达了自己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哀愁心情。然而,他又坚信:“暮雨未催宫树,怕春风、先入兰闺。”表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家乡亲人平安的深深祝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