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菊
一入陶篱如楚俗,重阳重午两关情。
惜哉删后诗三百,菊奈无名艾有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陶渊明的篱笆就像进入了楚地的风俗,重阳节和端午节都饱含深情。可惜啊,《诗经》被删减之后只剩下305首,菊花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而艾草却得到了名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艾菊:草本植物,又叫薰衣草,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2. 陶篱:指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篱即陶渊明的菊花篱笆。
3. 楚俗:源自楚国地区的风俗习惯。
4.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古人认为这是一年中的吉祥日子。
5. 重午: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习俗为悬挂艾叶、佩香囊、喝雄黄酒等。
6. 删后诗三百:《诗经·风》里有首诗《葛覃》中的“陟彼阿丘,言采其蝱”,“采菊东篱下”受其影响,所以称之为“删后诗三百”。
7. 菊奈无名艾有名:意指在重阳节和端午节两个重要的节日中,艾叶出名了,而菊花却默默无闻。
去完善
赏析
《艾菊》是诗人史铸的一首咏物诗,以艾菊为题,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慨。
首句“一入陶篱如楚俗”,描述了艾菊在陶渊明篱笆中的景象,如同楚国习俗一般引人注目。这里暗示了艾菊虽然平凡,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次句“重阳重午两关情”,意味着艾菊不仅见证了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俗,还参与了端午节祭祀先人的活动。这里突出了艾菊在中国传统节俗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尽管艾菊在民间享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在《诗经》被删削之后,诗中却鲜有提及艾菊的篇章。因此,诗人感叹道:“惜哉删后诗三百,菊奈无名艾有名。” 这最后一句诗歌既是对艾菊无名的惋惜,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艾菊》是南宋诗人史铸所创作的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艾菊的形状、颜色和香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大约出现在公元116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入侵中原,政治动荡,民不聊生。然而,尽管身处乱世,史铸仍然保持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将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在人生际遇上,史铸曾任职于朝廷,但因为性格刚直,直言不讳,遭受排挤,最后辞官回乡。尽管如此,史铸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诗歌创作,通过作品传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时代背景方面,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软弱无能,偏安一隅,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史铸却以乐观的心态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并以艾菊为题材,创作了这首优美的诗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