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谢邕倅寄佛面杖

标题包含
谢邕倅寄佛面杖
自得闲居乐,欣闻隠具来。 杖头观佛面,掌内化龙才。 行变黄金色,依然满月开。 从今不妄出,留上妙高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翌(1097年-1167年),字新仲,号灊山居士,南宋诗人。他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与陆游、杨万里等人齐名。 朱翌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朱松是北宋著名的学者和官员,曾任秘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拥有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享受来自隐居的乐趣。手杖支撑着审视生活,掌心孕育出卧龙的才华。行为变化如金子般闪耀,心境依旧如同满月的光明。从今天开始不再随意出动,留给世界的只有那神奇的幽谷和高山之台。
去完善
释义
1. 谢:感谢 2. 邕倅(cuì):广西邕州的副州长,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3. 佛面杖:一种形似佛面的拐杖 4. 自得:自己有所体会或收获 5. 闲居:无事闲住在家 6. 欣闻:高兴地听到 7. 隐具:佛教语,指隐去诸法真实之相的教法,这里比喻佛面杖 8. 杖头观佛面:拿着拐杖就能看到佛像的面庞 9. 掌内化龙才:形容佛面杖做工精美,仿佛能变成龙的样子 10. 行变黄金色:指佛面杖在阳光下闪现出金色的光芒 11. 满月开:圆月般的开阔景象 12. 从今:从现在起 13. 不妄出:不轻易离开家门 14. 留上妙高台:把佛面杖珍藏起来,供在高台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谢邕倅寄佛面杖”,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礼物的珍视和欣赏。首联以“自得闲居乐”点明自己已经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紧接着通过“欣闻隐具来”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因为这份礼物使得这种愉悦感更加充实。 颔联描述了礼物的具体形象:那是一根用佛面杖做的手杖。“杖头观佛面”意味着手杖顶端雕刻有佛像,而“掌内化龙才”则描绘出手杖在手中犹如一条跃动的龙,充满着活力和灵性。 颈联进一步强调了这根佛面杖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品质,它都具有一种令人惊叹的神奇魅力。诗人在“行变黄金色”中赞美了手杖闪烁着金黄色光芒的美感,接着在“依然满月开”中暗示这根手杖仿佛一轮满月在夜空中绽放光明。 尾联则是诗人的期许:从今以后,他将珍惜这根手杖,不再随意拿出,而是将之珍藏于心灵的妙高台上,让它的光辉永远照耀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谢邕倅寄佛面杖》是南宋诗人朱翌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的衰落阶段,北方的金国和南方的南宋政权对峙,战事频繁。 在这个时期,朱翌的人生际遇也相当曲折。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然而,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中年才考中进士。此后,他在官场上历经沉浮,曾担任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等要职,也曾在战乱中被贬谪到边远地区。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朱翌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例如在这首《谢邕倅寄佛面杖》中,他以幽默的笔调描绘了朋友寄来的礼物——一把刻有佛像的手杖,并借此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佛教信仰的尊重。同时,他也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朱翌在复杂历史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人生哲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