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贺九寺

标题包含
贺九寺
树合若无路,傍寻有寺通。 远鸦翻夕景,一雁压春风。 石面雷批壑,松腰水掣空。 凭栏疑日月,不似楚吴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木交织看似无路,沿着探寻有寺庙相通。 傍晚时分,乌鸦盘旋,夕阳美景映照;一只大雁乘风而来,给春风带来压力。 山石表面犹如雷霆劈开沟壑,松树的腰部积水穿过天空。 站在栏杆边,怀疑眼前的景象是否是日月之光,这景色与楚、吴两地的风光大有不同。
去完善
释义
1. 傍寻:顺着周围寻找。 2. 夕景:傍晚的景色。 3. 雷批壑:形容山谷中的回响声如雷鸣一般。 4. 松腰水:此处指松树下的流水。 5. 水掣空:形容水流在空中穿梭。 6. 楚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去完善
赏析
王铎的这首《贺九寺》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风景画卷。首联以“树合若无路”写出道路的隐匿和曲折,而“傍寻有寺通”则揭示了曲径通幽之美,暗示着诗人已来到寺庙前的情景。颔联运用晚景中的“远鸦翻夕景”以及春风中的“一雁压春风”两个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春日晚霞中的景象,给人以宁静安详之感。颈联则以“石面雷批壑”与“松腰水掣空”对仗工整,形象地描绘了山林中的奇石险峻和水流湍急的景色,使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尾联通过“凭栏疑日月,不似楚吴中”点出地点,表达了诗人在山寺临眺之际,觉得眼前的风景与他所知的楚吴之地不同,心生惊叹。整首诗语言清新,色彩斑斓,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使人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山林风光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九寺》是明朝文学家、诗人王铎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即公元1644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正经历着巨大的动荡和变革。明朝末期,宦官权臣魏忠贤把持朝政,政治腐败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其中以李自成为首的闯王部队声势最为浩大。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明朝灭亡。然而李自成仅统治北京数月,就被清军击败,建立了清朝政权。 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王铎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他通过对贺九寺的美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希望世界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愿望。同时,他也对国家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对统治者提出了警告,希望他们能够吸取历史的教训,励精图治,重整河山。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