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望牛头山
汉西郊野望牛头,滚滚寒云万顷流。
钟磬不关兴败事,藤萝犹挂古今愁。
树连山色低秦塞,水带军声别阆州。
割据雄图忧后日,夕阳无语下寒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汉代的西郊野外,看到牛头的形状,浩瀚的寒云犹如万顷流水般流动。
钟声和磬声无法关联兴衰之事,藤蔓和常春藤依然挂着古往今来的忧愁。
树木连接着山脉,色调偏低,有如秦国的边塞,水流带着军队的声音,告别了阆中。
忧虑着未来割据霸业的日子,夕阳默默无言,渐渐沉入寒冷的丘陵之下。
去完善
释义
1. 汉西:指位于汉朝首都长安以西的地区,这里指陕西一带。
2. 牛头:指的是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牛头山。
3. 滚滚寒云:形容寒冷的天气中翻滚的云彩。
4. 万顷流:形容大范围的云彩流动的景象。
5. 钟磬:古代打击乐器,这里代指寺庙。
6. 不关兴败事:意指与个人或国家的兴衰成败无关。
7. 藤萝:指依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藤本植物。
8. 古今愁:指历史上的各种忧虑和烦恼。
9. 树连山色低秦塞:描述树木和山峦相连,仿佛连接着远方的秦地。
10. 水带军声别阆州:描述水流声中仿佛带着军事行动的气息,这里指四川阆中的古战场。
11. 割据雄图:指历史上的割据势力争夺地盘的情况。
12. 后日:指未来的日子。
13. 夕阳无语下寒丘:描述夕阳在寒冷的丘陵地带落下,象征着时局的变动和历史的发展。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汉西郊野望牛头,滚滚寒云万顷流”中,“牛头”在此指代牛头山,其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以西的郊外。诗人以“望”字开篇,营造一种观望、远望的视角。接着描绘出一幅旷野景象:“滚滚寒云万顷流”,这种流动的意象使得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同时也传达了冬日严寒的氛围。
颔联“钟磬不关兴败事,藤萝犹挂古今愁”运用了对仗手法,进一步深入主题。“钟磬”是古代寺院的法器,意味着佛教思想;而“藤萝”指的是蔓延的植物,象征时间流逝。诗人通过对比两个意象,表达了历史与宗教在个人兴衰面前的无常感,凸显出生命的哀愁和历史的沉重。
颈联“树连山色低秦塞,水带军声别阆州”写景抒情。“树连山色低秦塞”意为远处的树林与山脉相连,使陕西一带的风光显得尤为壮观。这里的“低”字不仅体现远近之层次感,还传达出一种恍若隔世的惆怅之情。后半句“水带军声别阆州”则从水的流向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军声,展现出地理上的遥远距离和历史长河中的时光流转。
尾联“割据雄图忧后日,夕阳无语下寒丘”总结并深化了全诗的意境。通过“割据雄图”表达忧虑,说明即使在山河壮美、历史悠久的牛头山下,人们对未来的担忧仍然挥之不去。诗人以“夕阳无语下寒丘”作结,黄昏时的夕阳投射在寒冷的丘陵上,无声无息地降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整首诗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沉思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既美且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近望牛头山》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诗人王铎的一首描绘牛头山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作于清朝顺治年间(约1645年)。在这个时期,明朝已覆灭,王铎作为前朝的官员,心念故国,怀着深沉的家国情怀,创作了许多寄托哀思和悼念的作品。
牛头山位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境内,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王铎在诗中将牛头山比喻为忠诚勇猛的将士,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诗歌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牛头山高大威武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热爱和对忠勇之士的崇敬之情。
王铎在此时期的人生际遇可谓波澜起伏。他先是在明朝为官,后因战乱流亡江南,后又被清廷招揽,但仍心怀故国。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牛头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忠勇之士的敬仰。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忆牛头山》等。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和李自成的大顺军先后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后,历经数年战争,最终统一全国。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和价值,王铎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正是他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内心挣扎和矛盾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