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荔香亭

标题包含
荔香亭
虚亭何所赏,为爱果中奇。 气禀南方秀,生当火王时。 渡淮嫌橘变,经庾笑梅衰。 不共花争艳,残鶑莫傍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余靖(1000年-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北宋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学家,被誉为“岭南三杰”之一。 余靖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他在宋仁宗天圣二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哪里欣赏这美丽的亭子?是因为这里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美景。 它拥有着南方特有的秀美之气,诞生在阳光充足的季节。 横渡淮河会嫌弃柑橘变得酸涩,路过庾信台只能看到梅花凋谢。 不愿意和百花一起争奇斗艳,就像最后剩下的黄莺鸟不愿再靠近枝条一样独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荔香亭:指的是荔香亭这个地点。2. 虚亭:形容亭子为木质结构,显得虚无缥缈。3. 爱:表示喜爱。4. 果中奇:指荔枝这种水果的独特之处。5. 气禀南方秀:意指荔枝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6. 火王时:指的是五行中的火,这里指的是夏季,因为荔枝成熟于夏季。7. 渡淮:淮河是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这里借指南北地域之分。8. 嫌橘变:荔枝与橘子不同,不会因地域变化而改变特性。9. 经庾笑梅衰:意指荔枝果实累累,相比梅花就显得更加繁茂。10. 不共花争艳:荔枝并不与其他花朵争艳,独自美丽。11. 残鸎:暮春时候的莺鸟,这里用以比喻荔枝不会因为春天的离去而凋谢。
去完善
赏析
《荔香亭》这首诗描绘了荔枝亭的美景以及诗人的独特感受。“虚亭何所赏,为爱果中奇”点明了诗人对于荔枝的欣赏和喜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接下来的诗句“气禀南方秀,生当火王时”则描绘了荔枝的生长环境和时令特点,暗示出荔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诗的后两句“渡淮嫌橘变,经庾笑梅衰”则表现了荔枝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变化,以及与橘子和梅花之间的对比。这里以橘子和梅花的对比来突显荔枝的美。最后两句“不共花争艳,残鸎莫傍枝”则表达出荔枝并不与其它花朵争艳,独自美丽,傲然独立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荔香亭》是北宋时期著名文人余靖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描绘了荔枝丰收的情景,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国家的忧思。 在北宋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使得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随着疆土的扩张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一些奢华之风也逐渐蔓延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余靖通过对荔枝丰收景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奢华,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弊端。 与此同时,诗人在诗中还表达了对历史上忠诚廉洁的官员的敬仰之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许多官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排挤和打击,这使得诗人深感忧虑。因此,诗人通过歌颂历史上的忠臣义士,以此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付出过巨大努力的英雄们。 总之,《荔香亭》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的繁华盛世,却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看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