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一
擢笔题高柱,披襟挹好风。剖瓜苏渴客,采药识仙翁。飞鸟连云白,幽花点水红。相从问归路,疑误入崆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拿起毛笔在高高的柱子上题字,敞开衣襟享受美好的清风。切开瓜果解渴的客人,采集草药认得仙人。飞翔的鸟儿连接着云彩显得格外洁白,幽静的花朵在水面上点缀出一片红色。相互跟随着询问回家的路,怀疑是不是误入了崆峒山。
去完善
释义
1. 擢:拔;此指拿起。
2. 高柱:高高的柱子。
3. 披襟:敞开衣襟,表示舒畅的心情。
4. 挹:吸取。
5. 剖瓜:切开瓜。
6. 苏渴客:解渴的客人。苏,缓解。
7. 采药:采集草药。
8. 识:辨认。
9. 仙翁:仙人。
10. 连云:连接到云。
11. 幽花:隐逸的花。
12. 点水红:水上点缀着红色花朵。
13. 相从:一起跟从。
14. 问归路:询问回去的路。
15. 疑误入:怀疑不小心进入了。
16. 崆峒:山名,在甘肃省平凉市境内,相传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风光画面。诗人以高超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画面:屹立在高山之巅的桥梁,令人心旷神怡的好风扑面而来。诗人在此情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妙境界。而诗歌后半部分则通过“剖瓜苏渴客,采药识仙翁”两句,展示出诗人在此环境中与其他人的互动和感受。山中的幽花点缀在水面上,使这幅画卷更加生动立体。最后,诗人以“相从问归路,疑误入崆峒。”表达了在此美景中流连忘返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一》是明朝诗人郑玉所作。郑玉(1315-1376年),字子美,安徽歙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他是朱熹的忠实信徒,曾参与编辑《朱子大全》等著作。诗人的主要活动在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
在元朝末年,战乱不断,民生疾苦。郑玉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人才,为国家的振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发现了许多具有潜力的学生,如赵汸、饶鲁等,并倾囊相授,使他们成为一代名家。
明朝建立后,社会逐渐稳定,经济开始复苏。然而,朱元璋对儒家学者的态度却相当严苛。由于郑玉是朱熹的信徒,他在政治上并不受朱元璋的待见。尽管如此,郑玉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学术上孜孜以求,致力于弘扬儒家的学说。
在这首诗中,郑玉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国家的担忧。他以“黟坑桥亭”为背景,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以及自己在此地的生活体验。同时,他还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虽然身处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信国家终会迎来繁荣昌盛的一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