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 其三
赏罢花灯步月归,自将拄杖扣柴扉。回头形影惊相吊,但觉从前百事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欣赏完花灯之后赏月而归,自己拿着拐杖叩响柴门。回头看自己的身影竟然显得有些孤单,只觉得过去的一切都已改变不再是从前。
去完善
释义
1. "赏罢花灯步月归":这句诗描述的是赏完花灯后,月亮升起来时诗人漫步回家的场景。其中“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意为制作精美、装饰华丽的花灯,供人们观赏;“步月”是指月光下散步。
2. "自将拄杖扣柴扉":这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的情景,拄杖叩击柴门,“拄杖”指拐杖,用于支撑行走的东西;“柴扉”为简陋的柴门,形容家中清贫。
3. "回头形影惊相吊":这句话表达诗人回首往事时的感受,形影只单,异常寂寥。"形影"指的是诗人的身影;"惊相吊"表示突如其来的孤独感。
4. "但觉从前百事非":诗人感慨过去的事情已改变许多,一切都不复从前。"百事非"表达了万事皆变的含义。
去完善
赏析
《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晚景象的古诗。诗人通过赏灯、漫步和回首往事的场景,表达了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首先,“赏罢花灯步月归”描述了诗人赏灯之后的情景,表现出了元宵节的热闹氛围。在欣赏完五彩斑斓的花灯之后,诗人漫步在月色之中,展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其次,“自将拄杖扣柴扉”这句描绘了诗人回到自己家的场景。诗人用拄杖叩响柴扉,表明他已经疲惫不堪,需要回家休息。这一动作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眷恋。
接着,“回头形影惊相吊”表达了诗人回首往事时的感慨。他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禁想起了过去的点点滴滴。这里的“惊相吊”意味着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在生活的感慨。
最后,“但觉从前百事非”是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在回顾过去的同时,诗人意识到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这种物是人非的感触,使这首诗具有了一种深沉的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末明初的诗人郑玉在这首《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 其三》中,以深远的意境和含蓄的表达抒发了对元宵节的美好感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在14世纪下半叶,正值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元朝的统治已经接近尾声,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郑玉作为一位胸怀壮志的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他积极寻求改革之道,并投身于教育,培养了众多贤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理想并未完全实现。
在此时期,元宵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成为了人们暂时忘却烦恼、享受欢乐的时光。郑玉借助元宵节这一题材,通过描绘灯火辉煌的夜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团聚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复杂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