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覆船山樵歌 其二 响泉

标题包含
覆船山樵歌 其二 响泉
历尽崎岖上碧岑,高山流水似鸣琴。何须水乐寻幽洞,自有岩前太古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曲折的山间小路到达青山之巅,山间的溪流如悠扬的琴声。何必寻找幽深的泉水聆听音乐呢?自然的岩石旁就有最原始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1. "碧岑":翠绿色的山峰。这里指覆船山的山峰。 2. "高山流水":喻指覆船山上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高山流水"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家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故事,此处也可暗含知音之意。 3. "似鸣琴":像琴声一样美妙。形容水流声音动听,如同弹琴一般。 4. "何须":不必,不需要。表示作者认为无需刻意寻找清幽的洞穴听水乐。 5. "岩前":岩石前面,这里指覆船山的响泉处。 6. "太古音":古老的声音。这里形容响泉的水声如同远古传来的音乐,充满了大自然的韵律和和谐。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覆船山樵歌·其二·响泉》中,诗人郑玉以奇特的想象和比喻描绘了自己在攀登覆船山的经历。他以“历尽崎岖上碧岑”来形容攀爬过程中的艰辛,其中“崎岖”二字凸显了道路的艰难,而“碧岑”则暗示了山之高峻。接下来的两句,“高山流水似鸣琴”和“何须水乐寻幽洞”,作者以高山流水的声音比拟于美妙的音乐,让人恍若置身于一首悠扬的曲子之中。这里他想要传达的是,大自然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最后一句“自有岩前太古音”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即大自然本身的声响就已足够美妙。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的独特感知为特点,展现了郑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覆船山樵歌》是明代诗人郑玉的组诗作品,其中包括五首诗篇。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其中的第二首《响泉》。这组诗歌创作于明朝初期,大约在洪武年间(1368-1398年)。 在这个时期,郑玉经历了明初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事件。他早年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闻名,曾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避难山中,后入仕明朝。然而,他在朝为官时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朱元璋,被贬谪至云南。这些经历使得郑玉对民生疾苦有了深刻的了解,也使他形成了傲骨凌霜的品质。 在《响泉》这首诗中,郑玉通过对覆船山樵歌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他以山间樵夫为喻,展现了他们虽处深山,却能闻世变,关心国家大事的品质。同时,他还通过描绘响泉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