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胡氏屏山楼
楼外青山列翠屏,矮窗放入眼增明。丹青花草春描画,水墨林泉秋写成。变化四时无俗韵,登临千古有馀清。高人对此不容语,独倚阑干看晚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窗外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如同一幅翠绿的屏风,透过低矮的窗户让眼前的景色更加明亮。春天里,用五彩斑斓的色彩描绘花朵和草地;秋天里,以水墨技法勾勒山林清泉的美景。四季变幻,没有庸俗的气息,登高望远,仿佛能体会到千年的宁静。对于此情此景,那些高人雅士也无法言语赞美,唯有独自倚靠栏杆,欣赏傍晚时分的美好景致。
去完善
释义
1. 婺源: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县,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有许多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2. 胡氏:指的是胡姓人家。
3. 屏山楼:位于婺源县的一座具有特色的楼阁建筑。
4. 列翠屏:形容连绵起伏的山峦如同排列整齐的绿色屏风。
5. 矮窗:指屏风楼上较低矮的窗户。
6. 眼增明:通过窗户看出去,视线更加明亮。
7. 丹青:原意是指绘画的技巧,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花朵和绿叶。
8. 水墨:原意是指绘画的技巧,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树林和水源。
9. 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
10. 无俗韵:没有平庸的韵味,形容风景独特。
11. 登临:登上高处观赏风景。
12. 有馀清:留下清新的感觉。
13. 高人:这里指有才学、修养的人。
14. 容语:指说话,表达意见。
15. 独倚阑干: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16. 晚晴:傍晚时的晴朗天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屏山楼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心情。首联以“楼外青山列翠屏”开篇,点明了屏山楼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紧接着的“矮窗放入眼增明”则通过窗户这一视角转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观察到的明亮景色。
颔联中的“丹青花草春描画,水墨林泉秋写成”巧妙地将绘画技巧融入到自然景色的描写中,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其中,“丹青”和“水墨”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前者常用于色彩鲜艳的工笔画,后者则常用于淡雅的水墨画,这两句诗将这两种画法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四季更替、草木荣枯的理解。
颈联中的“变化四时无俗韵,登临千古有馀清”则进一步强调了屏山楼的景色之美,不仅四季变幻,而且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韵味,使人陶醉其中。同时,这里的“无俗韵”和“有馀清”也暗示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尾联的“高人对此不容语,独倚阑干看晚晴”则是诗人对自身的写照,他将自己比作高人隐士,面对如此美景,不禁感叹不已,只想静静地倚在栏杆上,欣赏傍晚时分的美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婺源胡氏屏山楼》是明代诗人郑玉于宣德年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胡氏家族屏山楼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郑玉在宣德年间的人生际遇却颇为坎坷。他原本是一名书生,才华横溢,但因科举不第,未能进入仕途。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不满,从而转向了文学创作,以诗歌抒发心中的情感。
当时,明朝正处于永乐至正统年间(1403-1435年),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是宦官权力逐渐崛起,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相对下降。郑玉作为一个读书人,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难免会产生一种怀才不遇的感慨。这种感慨在他创作的《婺源胡氏屏山楼》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