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 其二
神前儿女舞妖娆,社下游人弄管箫。到处人家说元夕,不知元夕是今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神灵面前,孩子们翩翩起舞,姿态妖娆;村社里,游人吹奏着管箫,乐声悠扬。走街串巷的人们都在谈论元宵节的事情,却不知道真正的元宵佳节就是今天晚上。
去完善
释义
1. "神前":神灵面前。这里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的祭祀活动。
2. "儿女":泛指年轻人或儿童。
3. "舞妖娆":形容舞蹈动作柔美动人。
4. "社下":村庄;乡村社庙。
5. "游人":游客;漫游的人。
6. "弄管箫":吹奏管箫乐器。
7.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8. "今宵":今天晚上。
去完善
赏析
《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其二》是明代诗人郑玉在元宵节时所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在这首诗中,郑玉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和人们对元宵佳节的热衷庆祝,表达了“世事如烟”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视。
首句“神前儿女舞妖娆”描述了元宵节时庙宇前的热闹场景,孩子们在神前欢快地舞蹈,气氛活跃而充满朝气。次句“社下游人弄管箫”则刻画了乡村社会里人们共同庆祝元宵的场景,管箫之声此起彼伏,传递着喜悦与欢乐。
第三句“到处人家说元夕”表现出了元宵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论身处何地,家家户户都在谈论着这个特殊的节日。最后一句“不知元夕是今宵”则是诗人的反思,即使大家如此热衷于庆祝元宵佳节,但可能并未意识到眼前的欢乐时光才是真正的元宵时刻。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并通过巧妙的构思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宵诗用仲安韵五首 其二》是明朝诗人郑玉在元宵节所作的一组诗篇之一。郑玉(约1315-1389),原名兰,后易名玉,字子美,号一峰山人,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人。他自幼聪颖,饱读经史,贯通百家之说,有“江南才子”之称。然而他一生命运多舛,曾在乡试中举人,但未能再进一步。在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之际,他选择隐居民间,以传道授业为生,并在明朝建立后仍不仕宦,坚守其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明朝初年,当时国家刚刚建立,战乱平定,人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元宵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通过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庆祝团圆和吉祥。而郑玉在这首诗中以元宵节为背景,表达了他在经历了战乱之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郑玉那深沉的乡愁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