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二
结屋依山麓,衣冠尚古风。醉人千日酒,扶杖百年翁。云起山松绿,风回野烧红。谁云避世者,犹自在崆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造房屋靠近山脚,穿着打扮还保留着古代的风尚。喝醉了的人整天都在喝酒,拄着拐杖的老人寿命长久。云雾升起使山间的松树显得更绿,风吹过原野使烧荒的红色更加鲜明。谁说躲避世事的人,还在崆峒山逍遥自在呢。
去完善
释义
1. 结屋:建立房屋。
2. 衣冠:指汉服等古代服饰。
3. 古风:这里指古代的礼仪风尚。
4. 醉人千日酒:用酒使人沉醉的意思。
5. 扶杖:手持拐杖。
6. 百年翁:指年老的男性。
7. 云起山松绿:山间的松树在云雾中显现出绿色。
8. 风回野烧红:风吹过原野,焚烧过的草木呈现红色。
9. 谁云:谁说过。
10. 避世者:远离尘世的人。
11. 犹自在崆峒:表示虽然隐居于世,但仍然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隐居画卷。诗人郑玉将居所建在山的脚下,彰显出对古风的热爱和敬仰。诗中提到的“醉人千日酒”和“扶杖百年翁”形象地展现了诗人与好友们欢愉畅饮的场景,展示了他们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云起山松绿,风回野烧红”一句,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勾画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山上松树在云雾缭绕中愈发苍翠,风过之处燃烧的野火呈现出一片浓烈的红色。这样的景象既显得壮观又富有诗意。
最后两句“谁云避世者,犹自在崆峒”,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坚定信念,尽管别人认为他们是逃避现实的人,但他们仍然坚定地在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展现出他们的独立精神和超脱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二》是明朝诗人郑玉在景泰年间创作的诗歌。郑玉(1359-1423),字子美,号竹石山人,安徽歙县人,明朝文学家、官员。他在洪武年间参加科举考试,但因触犯朱元璋的忌讳而未能及第。后来,郑玉在景泰年间出任湖广按察司佥事,其间曾巡视各地,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
景泰年间,明朝社会相对稳定,国家政治较为清明,这为郑玉游历四方、抒发情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他的这首《黟坑桥亭次以文韵二首 其二》中,郑玉描绘了黟坑桥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