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
晋公伐叛致太平,归来绿野勤经营。
沈沦不复经济意,晚节更为人所评。
文饶佐武取河朔,平泉草木罗清英。
功成未尝一寓目,镵石作记空传名。
何如堂堂渭川老,崛起自与天扶倾。
岁在作噩骇机发,忠臣愤叱思殒生。
氛埃不为紫霄蔽,日月却向黄道行。
壮年铁衣勤汗马,白首金鼎调和羹。
张皇国威起穨压,约敕吏蠹归章程。
羌戎破胆思寻盟,盗贼脱甲来输诚。
辕门诸将指呼耳,公有胸中十万兵。
锐然请老樊小圃,爨席却与渔樵争。
烟霞放目傲轩冕,水石步屧遗机衡。
虽然四海望不置,搴旒下瞩熙皇明。
宣王于今事北伐,周公不日歌东征。
迎还两宫天地庆,埽洒六合风尘清。
是时公归乃可耳,岂得遽适羲皇情。
祝公寿考如卫武,百岁箴儆谋群卿。
祝公功名如郭令,身与庙社同安荣。
忠诚向来金石贯,勋烈遂将天壤并。
他年升堂奉杖屦,愿留隙地诛柴荆。
但令公孙肯开合,不用野王来抚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晋国公讨伐叛乱实现了太平,归来后在绿野努力经营。
一度沉沦失去了从政的意愿,晚年节操却被人们评价。
文饶辅佐武氏夺取河朔之地,平泉草木间的精英荟萃。
成功之后未曾驻足欣赏,石刻记载只能流传名声。
哪里比得上那豪放的渭川老人,崛起之姿得到天的扶持。
那一年作恶风波席卷而来,忠诚之人怒吼求生。
风气不曾被紫霄遮蔽,太阳月亮依旧沿着黄道运行。
壮年身穿战衣勤奋于沙场,老年时品味金鼎汤羹。
重整国家威严,整理繁冗的规章,使官僚遵纪守法。
让羌戎闻风丧胆寻求和盟,盗贼脱下盔甲表露诚意。
军营里的将领都是听命而行,您心中有十万雄兵。
奋勇向前请求退休居住樊川小屋,爨席之上却与渔樵争胜。
放眼烟霞漠视了官场显赫,漫步山水间把机衡抛诸脑后。
尽管四海之内仍对您殷切期望,然而帝王的目光已投向光明。
周宣王今日积极北讨,周公不久也会歌颂东征。
迎回二圣使天地同庆,扫清六合沙尘使天地清朗。
那时您的回归才合情理,如何能迅速实现太古淳朴之情?
祝愿您长寿如同卫武公,一百岁时还能劝诫朝廷百官。
祝愿您的功业如同郭子仪,身心都与庙社一同安宁光荣。
您的忠诚早已穿透金石,功勋伟业将永垂青史。
他年等您退居田园时,我愿意为您种植荆条。
只希望子孙后代愿意开启尘封的历史,不需要野王来访来抚平琴音。

去完善
释义
收到的内容是一首完整的古诗,下面是对其中部分词语的注释:
1. 建炎: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年号(1127-1130年)。
2. 丞相:官职名称,指吕颐浩,南宋初年的政治家,曾为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等。
3. 成国吕忠穆公:吕颐浩谥号为“忠穆”,故称“成国吕忠穆公”。
4. 退老堂:吕颐浩退居后的住所。
5. 晋公:指杜预,西晋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曾参与平定东吴,被誉为“魏晋八君子”之一。
6. 绿野: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
7. 文饶:指李德裕,唐代宰相,曾为西川节度使,封为卫国公。
8. 平泉:地名,位于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
9. 张皇:形容国威盛大。
10. 机发:形容事物迅速发展或变化。
11. 颓压:形容国家局势衰落。
12. 约敕:约束告诫。
13. 羌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
14. 破胆:形容惊慌失措。
15. 寻盟:寻找友好。
16. 轩冕:古代官员的车服。
17. 水石:山水,自然风光。
18. 步屧:木屣,一种鞋子。
19. 机衡:权衡事物的机制或原则。
20. 公归:回到故乡。
21. 拂旒:整理帝冠上的玉串,喻天子视察民间。
22. 熙皇明:光明繁荣的景象。
23. 宣王:周宣王,西周君主,公元前827年至前782年在位。
24. 周公:周文公姬旦,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5. 扫洒:清扫,比喻清除积弊。
26. 六合:古人观念中的宇宙空间。
27. 风尘:战乱纷扰。
28. 公归乃可:意指吕颐浩可以退休了。
29. 祛怀:即释怀,排除杂念。
30. 卫武:卫武公,春秋时期的卫国君主,在位时间长达95年。
31. 百岁箴儆:指活到一百岁时仍能对他人进行劝诫和教育。
32. 郭令:郭子仪,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曾任太尉、尚书令等。
33. 身与庙社同安荣:指郭子仪功成名就,受到后人敬仰。
34. 金石贯:形容声望极高。
35. 天壤并:指名声和事迹流传后世。
36. 升堂奉杖屦:指尊敬长辈,照顾他们的起居生活。
37. 诛柴荆:砍除杂草荆棘,清理土地。
38. 开合:开门关门。
39. 野王: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谓。

去完善
赏析
《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以典故诠释吕忠穆的人格魅力和家国情怀
在这首诗中,诗人李邴以历史人物和典故为基础,通过描绘吕忠穆在不同阶段的形象,赞美其高尚品质、家国情怀以及卓越的领导才能。
第一联提到了吕忠穆的历史背景,描述了他领导国家走向太平的过程。“晋公伐叛”表示吕忠穆在面对叛逆势力时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最终实现了国家的和平统一。
第二联展示了吕忠穆的晚年生活。“沈沦不复经济意”表达了诗人对他失去政治抱负的惋惜,而“晚节更为人所评”则表现出人们对于吕忠穆晚年的评价依旧颇高。
第三联和第四联分别回顾了吕忠穆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饶佐武取河朔”揭示了他在辅佐君主平定国家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功成未尝一寓目,镵石作记空传名”则表现了他在完成伟大事业后并不追求个人荣誉,只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丰功伟绩。
第五联至第八联主要阐述了吕忠穆在国家危难之际,勇敢地站出来力挽狂澜。诗人以其担当精神、智慧和勇气形容吕忠穆,展示了他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宁的坚定维护。
第九联至第十二联讲述了吕忠穆晚年归隐田园的生活。他远离尘世纷扰,与渔夫樵夫为伍,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也显示出他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最后四联则是对吕忠穆的美好祝愿。诗人希望他能健康长寿,像卫武公一样得到世人的敬仰;愿他的名声与郭令相媲美,永垂不朽;期望后人能记住这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吕忠穆人生各个阶段及事件的描绘,呈现了诗人对他高度崇敬的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的钦佩和敬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李邴为吕颐浩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在位期间,正值北宋灭亡、金兵入侵的动荡时期。在这一年间,李邴经历了从京官被贬谪至江西的困顿岁月,同时也目睹了国家的破败和人民的苦难。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分歧严重,政治斗争激烈,而吕颐浩作为时任丞相,为了实现国家中兴而努力整顿朝纲,提倡节俭,关心民生,得到李邴的尊敬与钦佩。因此,李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吕颐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