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雪
谷中草木几经春,敕额犹存古隶文。
千里耕桑安土俗,一炉香火奉山君。
多留姓字溪边石,惯见旌旗陇上云。
太守若贤神自感,夜来入梦雪缤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谷中的草木经历了好几个春天,那个古老的匾额依然保存着古代的字体。
广袤的土地上种植了数千里的农作物,人们崇尚土地和风俗。大家共同祭拜山神,向它献上最虔诚的香火。
小溪边的石头上刻满了姓氏和名字,这里是人们铭记历史的地方。田野上飘扬的旗帜犹如云朵般多彩,那是农人们欢庆丰收的场面。
如果太守是个贤能的人,神明自然会感应到他的诚意。在夜晚时分会梦见雪花飘落的场景,那是对未来的祝福。
去完善
释义
1. 谷中:指山谷之中。
2. 草木:泛指植物。
3. 几经春:已经历了几个春天。
4. 敕额:封建时代皇帝所写的匾额。
5. 古隶文:古代石刻文字,这里指的是刻有皇帝题字的碑文。
6. 千里:形容距离很远的地方。
7. 耕桑:耕种和蚕桑,指农耕生活。
8. 安土俗:使当地的习俗得以安定。
9. 一炉:一个香炉。
10. 香火:指供奉神佛的香烛。
11. 山君:山中之神。
12. 多留:频繁留下。
13. 姓字:姓名。
14. 溪边石:溪边的石头。
15. 惯见:经常看到。
16. 旌旗:古代用来指挥的旗帜。
17. 陇上云:田埂上的云彩。
18. 太守:官职名,这里指地方长官。
19. 若贤:如果贤明。
20. 神自感:神明会自然感知。
21. 夜来:夜晚来临时。
22. 入梦:进入梦境。
23. 缤纷:形容繁多杂乱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祈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翁逢龙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盼。首联“谷中草木几经春,敕额犹存古隶文”描绘了山谷中的树木和花草经历了多次春天,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和美好。同时,诗人还提到了“敕额”这个古代皇室的匾额,暗示了这里的古老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颔联“千里耕桑安土俗,一炉香火奉山君”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山神的敬畏之情。诗人希望千里的田野都能得到丰收,而人们则以炉火供奉山神,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和敬意。
颈联“多留姓字溪边石,惯见旌旗陇上云”描述了诗人在乡村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溪流旁的石头上,可以看到很多先人的名字,而在田埂上,时常能见到飘扬的旗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历史的缅怀。
尾联“太守若贤神自感,夜来入梦雪缤纷”是诗人的期待和祝愿。如果地方长官能够以贤能治理百姓,那么神明也会感受到这种善行,从而在夜晚降下大雪,为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谐生活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祈雪》是唐代诗人翁逢龙的一首咏雪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00年至850年之间,即唐朝中期。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但由于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作物收成往往不稳定,尤其是降雪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因此,人们对于雨雪的祈盼非常强烈。
在翁逢龙生活的时代,唐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翁逢龙作为一位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忧心忡忡。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祈雪》,表达了人民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热切期盼,也寓含着对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深深祝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