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见九华菊
众草已枯霜,墙阴独自芳。
旋开三四蕊,知为两重阳。
酒恰今朝熟,花多一月香。
又经风雨后,得尔慰凄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所有杂草已经枯萎,墙边却独自盛开着芬芳的花朵。
顷刻间绽放出三四个花蕊,才知道它们经历了两次重阳节。
今天的酒刚刚熟成,花朵的香气弥漫了一个月之久。
经过了风吹雨打之后,它们的存在抚慰了人们心中的凄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九华:即指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境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这里代指菊花盛开的地方。
2. 翁逢龙:元朝诗人。
3. 霜:指秋天的霜冻。
4. 墙阴:墙边背阴处。
5. 蕊:花朵中心的部分,这里指菊花的花蕾。
6. 两重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此处指在重阳节后又一次见到菊花开放。
7. 酒恰今朝熟:这里的“今朝”是古时候的口语,即今天、现在。这句话意思是刚刚酿好的酒熟了。
8. 多一月香:因为闰月的存在,菊花的花期比正常情况下长了一个月。
9. 又经风雨后:指经历过风霜雨雪之后。
10. 得尔:得到你的陪伴。
11. 慰凄凉:指看到盛开的菊花,让诗人在孤独、凄凉的秋天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在秋天时节,虽然许多植物都已经枯萎,但九华菊却在墙边独自绽放芬芳。诗人通过观察菊花的三四朵花瓣和两次开花的现象,揭示了这种花的顽强生命力。同时,由于菊花的盛开期比一般菊花晚一个月,诗人感受到它的独特之美,并通过品尝美酒与欣赏菊花来缓解秋天的凄凉之感。整首诗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闰月见九华菊》是南宋诗人翁逢龙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政权虽已稳定,但北方中原地区仍在金朝统治下,故文人心中始终抱持着恢复河山的梦想。然而此时南宋政治腐败,官场黑暗,主和派权臣韩侂胄当政,积极推行投降政策,导致民怨沸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翁逢龙作为一名士人,虽未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仍以文人特有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翁逢龙出身贫寒,虽才华横溢,但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屡试不第。他在求仕过程中,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这段坎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这种忧国忧民的心态在《闰月见九华菊》中得到充分体现。
诗中,翁逢龙借闰月时节开放的九华菊,抒发了自己的感慨。闰月本是一年之中较为特殊的时期,而九华菊又在金秋时节傲霜斗寒,独立绽放。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坚韧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对九华菊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思乡之情与时代背景中的民族忧患相互交织,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