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外
此岳独灵异,勿向草木指。迹不险与深,宁免复信耳。山阴云际峰,翕忽未易拟。得形于前辈,得神于自己。縠也趁微风,文吾一池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山独具魅力,不要拿它与普通的草木相比。它的路既不陡也不深,也许会有不少人相信这一点。在山阴的云间山峰,它的变化无常难以捉摸。它在前辈的笔下获得了形状,而在自己的观察中得到了神韵。微微的风吹过湖面,就像用纱轻轻擦拭着水面。
去完善
释义
1. 岳:指的是华山。
2. 草木指:意味着以草木来判断山的深浅。
3. 险与深:山的险峻程度和幽深之处。
4. 宁免复信耳:意思是通过实践亲自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轻信传闻或书本上的知识。
5. 山阴云际峰:华山北面的山峰。
6. 翕忽未易拟:意为变幻莫测,难以捉摸。
7. 前辈:指先贤前哲。
8. 得形于前辈,得神于自己:从先贤身上学习知识和技艺,但精神实质还要靠自己去体悟和理解。
9. 縠也趁微风:意指轻纱随风飘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王履对于山的独特见解和感悟。首句“此岳独灵异”便点出了诗人的观察角度和对山的深刻理解。接下来的诗句“勿向草木指”,则是对那些仅仅从表面现象去理解山的人们的告诫,暗示真正的山之灵光,远不止于草木。
然后,诗人用“迹不险与深,宁免复信耳”进一步表达了对这些流于表面的理解的不满。接下来,“山阴云际峰,翕忽未易拟”两句中,诗人描绘了山在云雾中的景象,既形象又生动,将山之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
“得形于前辈,得神于自己”则体现了诗人在描述眼前景物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这两句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前人山水诗的理解和借鉴,以及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深刻体悟。
最后,“縠也趁微风,文吾一池水”两句则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对山间景色的细致描摹,为全诗增添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外》是明代画家、诗人王履于14世纪后期创作的诗歌。在创作这首诗时,王履正处于他艺术生涯的高峰期。他的画风独特,以山水画见长,被誉为明朝初期的杰出画家之一。
在诗中,王履通过对山外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时期,由于明朝的建立,社会相对安定,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自然界的美丽与神秘,以此为契机,王履创作出许多寓意深刻的山水画和诗歌。
在这段时间里,王履的个人经历也颇为丰富。他曾游历名山大川,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他也曾在官场上有所作为,担任过一些职务,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田园,专心致力于绘画事业。这种人生的起伏与感悟,使得他在《山外》一诗中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