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辛丑仲春同黄制属自延寿雨过禅寂

标题包含
辛丑仲春同黄制属自延寿雨过禅寂
箯舆掠雨到僧门,带得清闲一二分。 素喜堂中无偃月,朅来寺里作穿云。 赤心莫逆唯松友,青眼相看有竹君。 烧叶更联东野句,纸窗钻隙候晴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清之(1176年-1251年),字德源,初名燮,字文叔,别号安晚,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史弥远、贾似道并称为“三贤相”。 郑清之出身贫寒,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元年(1...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撑着竹轿穿越细雨来到寺庙门前,带来了一二分的悠闲宁静。 我喜欢庙堂里没有弦月的景象,来到这里宛如穿梭在云间。 苍翠挺拔的松树是我的知心朋友,修长的竹子是我眼中的贵宾。 烤着竹叶和好友们一起吟咏诗句,透过纸窗的小孔等待晴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仲春:即农历二月。 2. 同黄制属:与黄制一起去。黄制,人名;属,跟随。 3. 延寿:浙江绍兴府的县名,位于杭州市西南方向。 4. 禅寂:此处指寺庙或佛教修行场所。 5. 箯舆:一种竹制的交通工具,类似今天的轿子。 6. 清闲:指悠闲自在的心境。 7. 素喜:平素的喜好。 8. 偃月:古代兵器弓箭的弯曲部分。这里形容月牙形的弓。 9. 朅来:来去。这里是来的意思。 10. 青眼:指对人的尊重和喜爱。 11. 烧叶:即烤火。 12. 东野句:唐代诗人孟郊,号东野。此处代指诗人自己的诗。 13. 晴曛:晴朗的阳光。
去完善
赏析
《辛丑仲春同黄制属自延寿雨过禅寂》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郑清之在辛丑年仲春时节与黄制属一起游览延寿禅寺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春雨中的寺庙风光和诗人的心境。 首联“箯舆掠雨到僧门,带得清闲一二分。”描述了诗人乘着竹舆,穿过细雨来到寺庙的情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他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不忘寻求心灵的宁静。 颔联“素喜堂中无偃月,朅来寺里作穿云。”诗人以“无偃月”来形容寺庙中的平静与安详,而“作穿云”则表现了诗人置身寺院时的超脱之感。这一联揭示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喜爱和对禅意的向往。 颈联“赤心莫逆唯松友,青眼相看有竹君。”诗人将松树视为知己,表达了自己赤诚之心和对松树的敬仰之情。同时,他又将竹子视作朋友,表达了对竹子正直品质的欣赏。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 尾联“烧叶更联东野句,纸窗钻隙候晴曛。”诗人通过燃烧树叶的方式表达对东野诗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期待着阳光透过纸窗的温暖。这一联流露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寺庙、松树、竹子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禅意、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辛丑仲春同黄制属自延寿雨过禅寂》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具体来说是公元1241年(辛丑年)的仲春时节。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金朝灭亡、元朝初立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年里,诗人郑清之遭受了人生的一大挫折。他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至边远的延寿地区,远离了繁华的京城临安。在这个时期,他的心情颇为沉重,对前途感到迷茫。然而,他也逐渐意识到了心灵的平静和解脱对于人生的意义,这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隐逸诗人奠定了基础。 同时期,南宋政权风雨飘摇,面对蒙古铁骑的侵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关注。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感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