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
天地何曾着两雄,蛰龙飞去有冥鸿。
北辰夜动双悬象,南浦秋归一钓篷。
自昔何人继高躅,至今兹地仰清风。
悲凉古意谁能尽,落日江山醉眼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有谁能够与天地并列呢?巨龙虽然已经飞走,但它仍然像隐没在黑暗中的大雁一样引人注目。夜空中的北极星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双龙的故事,而南边的江水则依然默默流淌,仿佛是一个渔人在用竹竿钓鱼。自古以来,有多少人继承了高尚的品质和情操?时至今日,这个地方依然让人们敬仰那些拥有美好品质的人。悲伤的古意又有谁能够完全理解呢?只有在这落日的余晖中,江山的景色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诗意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天地:这里指代整个宇宙或者世界。
2. 两雄:这里是指两个强大的力量或者人物。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潜龙与飞龙。
3. 蛰龙:这里指的是潜伏在深渊中的龙,即还未显现的贤能之人。
4. 飞去:这里指离去或者离开。
5. 冥鸿:指远走高飞的鸟。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已经显露头角的贤能之人。
6. 北辰:指北极星,在这里可能引申为朝廷或者其他权力中心。
7. 双悬象:这里指日月星辰,是古代天文观测中常见的景象。双悬象这里也可能是指地位显赫的人物。
8. 南浦:这里指代长江边的一个地方,常常用来表示离别的地方。
9. 秋:这里用作时间单位,表示秋季。
10. 高躅:这里指高尚的品质或者行为。
11. 兹地:这里指钓鱼台这个地方。
12. 清风:这里指美好的品质或风范。
13. 悲凉古意:这里可能指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或者对国家民族的关注。
14. 尽:这里是理解的意思。
15. 江山:这里指国家或者山河。
16. 醉眼中:这里指饮酒之后的视觉模糊状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钓台的壮观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古人高尚品德的敬仰之情。首联用“天地何曾着两雄”来表达钓台所处的地理环境之壮丽;接着通过“蛰龙飞去有冥鸿”形象地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画卷,预示着在此地曾有两位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颔联则借助“北辰夜动双悬象”和“南浦秋归一钓篷”的场景来展现钓台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接下来的两联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人高尚品质的怀念和对后人的期许。尾联“悲凉古意谁能尽,落日江山醉眼中”是整首诗的高潮部分,寓意着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们的伟大事业及高尚品质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悲壮而宏伟的事迹在落日的余晖中显得更加感人至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钓台》是宋代诗人曹辅创作的一首描写钓鱼台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
在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曹辅作为一名文人,对人生和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他游历四方,体验风土人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到诗歌创作中。在这首诗中,曹辅通过对钓鱼台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曹辅的个人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曾在朝为官,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在这样的命运波折中,他对人生的感悟更为深刻。通过描绘钓鱼台的宁静与悠然,他表达了自己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种情感在他所创作的诗歌中得到充分体现,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