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呈同院后至诸公
同文秋已半,帘幕燕初回。
议论皆先觉,衰迟愧后来。
文衡那敢与,谈柄且容陪。
谁掘丰城剑,光铓彻斗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已经过了一半,窗帘后的燕子又回来了。
所有的讨论都领先于我的觉悟,我因为年老迟钝而感到羞愧。
在文学方面我不敢与他相比,但在谈论时我可以奉陪到底。
谁能挖掘出丰城的宝剑,让它的光芒照耀整个宇宙呢?
去完善
释义
1. 同文:指同僚,这里指的是同一官署的同事们。
2. 秋已半:秋天已经过去一半,这里指中秋时节。
3. 帘幕燕初回:帘幕指官员的办公场所,燕初回指官员们重新回到办公的地方。
4. 议论皆先觉:指同事们都有高明的见解。
5. 衰迟愧后来:作者自谦自己年老德薄,跟不上同事们的见识。
6. 文衡:指文学的评价标准。
7. 那敢与:不敢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8. 谈柄:谈论的话题。
9. 且容陪:只希望能参与讨论。
10. 丰城剑:丰城是古剑名,这里用来比喻有才华的人。
11. 光铓:光芒,这里指才华的光芒。
12. 彻斗魁:意思是照亮了整个天空,斗魁是天文学术语,代表北斗七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曹辅呈给同院后至诸公的,表达了自己在文学上的敬意和谦虚的态度。首句“同文秋已半”暗示了时间与场景,揭示了诗歌主题。接下来的“帘幕燕初回”则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景致,烘托出文人墨客们交流的氛围。
第二联中,“议论皆先觉,衰迟愧后来”,曹辅表达了同仁们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而他自己却因为年纪较大而感到不足。这种自谦表现出他谦逊的品质和对于知识的尊重。
第三联,“文衡那敢与,谈柄且容陪”,曹辅认为自己不敢参与文学的品评,只希望能够跟随诸公进行学习和交流。这里又展示了他的谦逊和对知识的向往。
最后一联,“谁掘丰城剑,光铓彻斗魁”,曹辅以“丰城剑”这一意象比喻诸公的高才,表示他们的才华如同利剑般直指苍穹,熠熠生辉。这既是对诸公的高度赞美,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