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仙岩
石磴仙岩路,登临莫倦攀。
乱泉归万壑,一目尽千山。
障雨收云后,松风吹莫还。
道人今不见,无处觅玄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台阶通往神秘的岩石之地,努力攀登不懈怠。
无数泉水汇聚成溪谷,极目远眺千里江山。
雨后初晴,云雾散开,松树间微风徐来。
那位隐者现在已找不到,没有地方寻觅那神奇的门户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磴:石级。
2. 莫:不要。
3. 壑:山谷。
4. 一目:一眼。
5. 障雨:指遮蔽雨水的山或屏障。
6. 莫:表示禁止。
7. 道人:道士。
8. 玄关:道家修炼的法门。
去完善
赏析
《刘仙岩》是一首描绘山景与道家的诗作。诗人以刘仙岩为主题,开篇即提到“石磴仙岩路”,传达了刘仙岩的高耸险峻之感。接下来,诗人写到“登临莫倦攀”,流露出他对攀登刘仙岩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第二联写景,描述了刘仙岩周边的景象。“乱泉归万壑”描绘出水流从高处涌下、汇聚成河的景象;“一目尽千山”则是借助视野的开阔来表现山脉连绵、层峦叠嶂的画面。这二句以生动的形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观之美。
第三联则转向对天气变化的描写:“障雨收云后”意味着诗人登山过程中经历了天气变化,先是有雨,然后云散天晴;“松风吹莫还”既表现了山间清凉宜人的氛围,又暗示了诗人留在山中流连忘返的心情。
最后,诗人感慨道:“道人今不见,无处觅玄关。”这里的“道人”指的是隐居修道的道士,表达了诗人对刘仙岩中的隐者行踪难寻的失落之情。通过此句,诗人将笔触从自然景致转向了对道家生活的思考,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深化。总的来说,《刘仙岩》以山水为依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道家的抒怀,展现出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刘仙岩》是宋代诗人曹辅所创作的一首赞美风景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曹辅作为一位文人雅士,对山水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在游历过程中,曹辅来到了位于福建省泰宁县境内的刘仙岩。刘仙岩是一座景色优美的古刹,相传唐朝时有一位名叫刘翱的仙人曾在此修炼成仙。
在游览刘仙岩时,曹辅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刘仙岩》。诗中,他通过对刘仙岩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和对仙境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刘仙岩的美丽风光,还传达出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