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 其二
邓子诗成癖,苦吟秋夜长。
江山得奇秀,风月借清凉。
郢曲高难和,骚人兴未忘。
从君乞余教,换骨有僊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的诗歌兴趣浓厚,勤奋地琢磨着每个字眼,
在这秋天的夜里,时间仿佛变得漫长。
江山如画的美景展现在眼前,风儿吹过,月光洒下,带来一阵清凉。
你的诗篇高妙无比,让人难以唱和,但诗人的热情却从未消亡。
我想向你要一些指点,因为我也在寻求蜕变的方法,让我的文字也能散发出仙人的光芒。
去完善
释义
1.邓子:指邓慎思,作者的朋友。
2.苦吟:艰难地创作诗歌。
3.秋夜长:秋天的夜晚漫长。
4.江山:江河与山岳,这里泛指自然风光。
5.奇秀:奇特而秀美。
6.风月:清风和明月,泛指自然美景。
7.清凉:凉爽宜人的感觉。
8.郢曲:战国时期楚国都城郢的民歌,代指高雅的诗歌。
9.高难和:难以轻易唱和。
10.骚人:诗人,这里指创作骚体诗的诗人。
11.兴:兴致。
12.从君:跟随您,向您请教。
13.乞余教:请求您教导我。
14.换骨:脱胎换骨,指修炼成仙。
15.有僊方:有神仙的药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邓慎思共同度过的秋夜,江山奇秀、风月入诗,展现出一幅清新优美的画卷。诗中“苦吟秋夜长”的描写,以“诗成癖”表达出诗人对于诗词创作的执着追求。而“江山得奇秀,风月借清凉”则强调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宁静,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灵感。
此外,“郢曲高难和,骚人兴未忘”则是诗人对邓慎思才华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最后两句“从君乞余教,换骨有僊方”,表达了诗人期待向邓慎思学习更多,以便在诗歌创作上有所突破的愿望。整首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展示了诗人对友情、创作的热爱和执着,意境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 其二》是南宋诗人曹辅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09年(南宋嘉定二年),当时曹辅已年逾古稀,但仍未通过科举考试。在这首诗中,曹辅表达了他对科举制度的反思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在曹辅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政治腐败,士人热衷于科举功名,但科举选拔制度弊端丛生,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志士难以脱颖而出。曹辅自幼勤奋好学,但他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这使他对自己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无奈。
在《和邓慎思未试即事杂书 其二》这首诗中,曹辅通过对秋雁、寒蝉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他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局限性,认为士人应该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名利地位。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前瞻性,反映了曹辅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