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窗伊吾 其三
伊吾维吾,缉柳编蒲。
爰席其珍,尺璧珊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的人们编织着柳条和蒲草。
他们珍藏了各种精美的席子,还有如同玉璧般珍贵的珊瑚饰品。
去完善
释义
"伊吾":这里是指新疆吐鲁番一带的古地名,即今天的哈密地区;"维吾":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这里的"维吾"指代广大的北方人民。
"缉柳编蒲":"缉"有编织的意思,"柳"和"蒲"都是植物名称,"缉柳编蒲"指的是用柳条和蒲叶等材料编织物品。
"爰席其珍":"爰"在此处是代词,表示地点或者时间;"席"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收藏、积聚的意思;"珍"指珍贵的东西。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地点(或时间)收集了许多珍贵的宝物。
"尺璧珊瑚":"璧"是一种圆形玉器,"珊瑚"是由珊瑚虫分泌物堆积成的树枝状物体,形状像树,质地柔软。这两者都寓意着珍贵的事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新疆伊犁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诗人通过对伊犁河畔柳树、蒲草的描述,表达了对该地区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还提到了珊瑚等珍贵物品,突显了该地区物产丰富的一面。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赞美之情的诗,展现了伊犁地区的美景与富饶。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窗伊吾 其三》是南宋诗人赵戣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颂了东汉名将马援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忠诚报国、建功立业的精神的赞扬。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从诗题中的“北窗”和“伊吾”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描绘边疆战斗场面的诗篇。在东汉时期,伊吾地区是中原政权与北方匈奴势力争夺的焦点地带,因此这里所说的伊吾,实际上代指了整个边疆战场。
其次,诗中所提到的“马革裹尸”这个典故,源于东汉名将马援的故事。马援晚年时,曾主动向朝廷请缨,要求去平定西北边疆的战乱。他在出征前曾对友人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表达了自己为国捐躯的决心。后来,马援果然战死沙场,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赵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马援这种忠诚报国、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
再次,从诗人赵戣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饱受金人侵略的时期。赵戣可能因为受到当时国家形势的影响,才对马援的事迹产生共鸣,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综上所述,《北窗伊吾 其三》的创作背景包括了东汉时期的边疆战争、马援的英勇事迹以及南宋时期的国家形势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情感基础,使得它成为了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