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定师南游
营营学佛徒,皆喜訾吾道。
怜师独异群,儒艺知探讨。
诵诗三四章,往往见词藻。
玉璞在琢磨,不难成至宝。
知予本好古,身服仁义老。
勤请送行诗,安足慰枯槁。
别时汝颍路,凉叶经秋早。
南游何当还,江潭无限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修佛之人,都欢喜赞美我的道理。
唯有我师傅与众不同,他熟悉儒家学术并潜心研究。
他背诵诗歌三四十章,常常展现出优美的词藻。
像未经琢磨的玉璧,稍微雕琢就会成为稀世珍宝。
他知道我对古代文化充满兴趣,虽然年长依然坚守仁义之道。
他勤奋地为我送别写诗,但这样的安慰仍不足以宽慰我内心的寂寥。
临别时在汝水、颍水的路上,凉意袭来,秋叶早早飘落。
何时能再相见呢?那时候江南的水边一定美不胜收。
去完善
释义
1. 营营:忙碌的样子。
2. 学佛徒:佛教的信徒。
3. 訾:批评、非议。
4. 独异群:与众不同。
5. 儒艺:儒家的学问。
6. 玉璞:玉石的坯料。
7. 琢磨:加工雕刻。
8. 安足慰枯槁:如何能够安慰我这种潦倒困苦的人呢?安足,怎么足够;枯槁,指年老貌。
9. 汝颍路:即汝州和颍州之间的道路。
10. 南游何当还:何时才能回来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穆修与禅师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追求。首联通过描绘一群学佛之人热衷于谈论佛法,反衬出诗中所赞美的定师的独特之处——他关注儒家学术,积极探讨学问。颔联进一步强调这位禅师对于诗歌的娴熟掌握,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颈联则以“玉璞在琢磨”为喻,意味着定师潜质极高,只需努力打磨,就能成为难得的人才。接下来,诗人提及自己的爱好是尊崇古代传统,提倡仁义之道,并通过身穿儒服表示身体力行。尾联则刻画了送别定师的情景,寄寓了对定师日后功成名就的期望。整首诗以其雄浑的语言、深厚的哲理展现出作者对朋友的敬爱和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穆修在文学创作上独树一帜,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具有浓厚的哲理诗特点。他的《送定师南游》描述了一位定师向南游历的情景。这首诗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看,此诗作于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可考。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在诗歌、散文等领域颇有建树。穆修作为当时的文人,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他善于通过诗歌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其次,从作者的人生际遇来看,穆修虽出身名门,但家境贫寒。他在学术上刻苦钻研,主张以儒家经典为教育之本,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穆修在文学创作上提倡简洁明了的风格,力求表达深刻的道理,这在当时是一种创新之举。然而,他的主张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排斥和打压。尽管如此,穆修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笔耕不辍,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诗篇。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当时佛教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对佛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有人出家为僧。穆修在这首诗中所写的“定师”,很可能就是一位僧人,他南游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更深的佛学造诣。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对心灵慰藉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