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阴偶书呈一二知己
汝阴穷掾计何疏,四十无成坐讽书。
不务功名师捭阖,独将仁义守蘧庐。
敢同贾傅希前席,况异邹生托后车。
除泥诸公时一醉,等闲犹且忘归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这些知识匮乏的人该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呢?在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取得成就,那就只能依靠阅读书籍来学习。
不要去追求那些功名利禄,要坚守自己的仁义道德,做一个有品行的人。
敢于像贾谊那样向君王进谏,更何况我们与他们还有所不同。
虽然与达官显贵们一起喝酒聚会,但我们仍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初衷和使命。
去完善
释义
1. 汝阴:古地名,今安徽阜阳市一带。
2. 掾(yuàn):古代官署中辅助主官的属吏。此处指作者自己,以显示其地位低微。
3. 疏:这里是疏远、不密切的意思,表示作者与世俗名利之间的距离。
4. 四十:古人以三十岁为成年的标志,而这里“四十无成”表示作者到了中年还没有取得什么成就。
5. 讽书:即读书,讽是背诵的意思,强调作者主要依靠阅读和吸取书本知识来学习。
6. 不务功名:不追求功名利禄,这里与下一句“独将仁义守蘧庐”呼应,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和价值观。
7. 师:仿效,学习。
8. 捭阖:本指用兵时揭竿而起,这里用来比喻玩弄权谋,翻云覆雨。
9. 独:独自,独特,表示作者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10. 仁义:儒家道德观的核心观念,包括仁爱、正义、礼仪等内容。
11. 守:保持,坚守。
12. 蘧庐:草屋,这里象征作者简陋的居住环境。
13. 贾傅:即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博士,曾上疏陈政事,提出改革措施,但因朝中权贵排挤,未能实现抱负。
14. 希前席:这是贾谊的一段典故,他向汉文帝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时,因观点深刻,皇帝靠近听他说话。
15. 邹生:即邹衍,战国末期齐国学者,是稷下学宫的重要成员之一,曾被尊奉为师。
16. 托后车:传说邹衍到燕国游说,燕王亲自为他驾车,并让他的车子走在队伍后面,以示尊重。
17. 除泥诸公:指的是诗人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偶尔会邀请诗人一起饮酒聚会。
18. 等闲:平常,寻常。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诗以“汝阴”为题,展现了诗人穆修在官场上的无奈和坚持。诗人自称为“汝阴穷掾”,即他在汝阴任职时的困窘境况。他反思自己的谋生之计是否过于疏忽,感叹自己在四十岁时仍一事无成,只能通过读书来消磨时光。然而,诗人并未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他强调自己并不追求功利,而是坚守仁义道德,正如他在诗中所说:“独将仁义守蘧庐”。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对世俗官场的鄙视。他将自己比作汉代贾谊,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同时提醒世人不要将他与其他庸俗的官员相提并论。
在最后两句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与友人欢聚的场景,表示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他愿意与朋友们一起饮酒作乐,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达到心灵的慰藉。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坚定的信念和豁达的人生态度为特点,展现了一个忠诚于道德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汝阴偶书呈一二知己》是北宋诗人穆修的作品。穆修(979-1032),字伯长,是北宋初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以散文家和书法家闻名于世。
在公元1000年左右,穆修因为家贫无法承担学费而辍学,后在市集上遇到贵人资助得以继续求学。经过努力,他考中了进士,之后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如著作佐郎、秘书省校书郎等。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因直言不讳、触怒权贵而被贬谪。在人生的起伏中,穆修始终保持了刚直不阿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这首诗是在汝阴(今安徽省阜阳市)地区创作的一首诗作。当时,北宋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商贸往来繁荣,人口流动量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穆修在此地担任地方官员,与当地百姓相处融洽,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闲暇之余,他以诗会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人生态度。
在这首诗中,穆修以简练的笔墨描绘了自己在汝阴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家乡风光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