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寒食
江南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巳多招邀。
花阴连络青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调讴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
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水乡的春天风光美好,清明节和上巳节常常有邀请和聚会。
花荫连接着青翠的河岸,柳色掩映在红色的栏杆桥上。
歌曲与吴语夹杂在一起,发髻稀疏地流传在南朝。
谁能体谅北地的游客还未离去,满怀的哀愁与思念只有暗自消散。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水国: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因其地以水为主,故称水国。
2. 饶:丰富,充裕。
3. 清明上巳:清明节和端午节两个节日。
4. 招邀:邀请。
5. 花阴:花丛下的阴影处。
6. 连络:连绵不断。
7. 青草丛生的地方。
8. 掩映:相互遮掩,互为衬托。
9. 歌调:歌声的旋律。
10. 讴哑:形容歌声婉转悠扬。
11. 杂:掺杂,混合。
12. 吴俗:吴地的风俗习惯。
13. 髻鬟:古代妇女的发髻样式。
14. 疏削:稀疏瘦削。
15. 南朝:历史上的南朝是指东晋以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即宋、齐、梁、陈。
16. 北客:北方来的人,此处为诗人自指。
17. 楚魄:楚国的人或物。
18. 湘魂:湖南地区的事物。
19. 暗消:逐渐消失。
去完善
赏析
穆修的《江南寒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风光图。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生花的妙笔描绘了江南清明节的热闹景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首联“江南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巳多招邀”描绘了江南水乡春天的繁荣景象,以及清明节和上巳节的欢庆气氛。“饶”字生动地展现了江南地区春天的丰饶,为整首诗奠定了欢快的基调。
颔联“花阴连络青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则进一步细致地刻画了江南水乡的美景。花朵的影子与岸边的青草相映成趣,柳树的绿色与红栏桥的红色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的色彩搭配,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
颈联“歌调讴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描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嘹亮的歌声、喧嚣的人群以及简约的发饰共同构成了热闹的节日氛围。诗人通过对音乐、服饰等方面的描写,展示了江南地区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尾联“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则转向了对思乡之情的抒发。虽然眼前的景象令人陶醉,但作为北方人的诗人仍无法忘怀故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涌动的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江南寒食》以其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呈现出一幅立体的江南水乡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南寒食》是北宋诗人穆修的一首描绘江南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5年至1029年之间,即宋真宗时期。在穆修生活的时代,北宋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穆修生活在这样一个繁华盛世,他本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受到当时文坛的瞩目。然而,他在政治生涯中并不得志,多次科举落第,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现实有所反思,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同情。
在《江南寒食》这首诗中,穆修通过对江南寒食节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民间习俗。同时,他也借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