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荣守岑象求岩起太博清富楼
南荣太守传诗邮,诗题清富城西楼。
楼中风物略已尽,行欲摸咏难为酬。
怜公谪官不累意,如与万象同优游。
偏州随分与山水,好景散漫无人收。
昔人知宴不知赏,俗气未断烟云羞。
凌灵把酒独长啸,岁久此地才风流。
公帆南国走欲遍,耸秀浩荡皆穷搜。
归来耳目殊未厌,尚恐胜概遗遐幽。
九疑岩洞识元叟,三湘泉石逢柳侯。
名贤到处适所寓,非事笔砚搜林丘。
五年留梓恣登览,百刹照水江环州。
得公新篇似相约,正上兜率吟清秋。
尘中嗜好屑可鄙,恨不径往追公游。
他时三老期一笑,爱闲岂是平生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南荣太守寄来诗书,诗题描述了富城西楼的景色。然而楼中的风物已经所剩无几,难以找到合适的题材进行创作和回应。尽管如此,我仍然敬佩你在贬谪期间保持的乐观态度,如同万物一样从容自在。在这座偏远的州郡里,你却善于发现山水的美好,风景虽然简朴却引人入胜。
过去的人们只知道宴会而不知道欣赏美景,世俗之气尚未完全消散,实在令人遗憾。而你却在这里独自饮酒长啸,使得这个地方逐渐有了文人气韵。在南国的航行中,你尽情地探寻各地的美景,即便归来仍觉得耳目一新,生怕遗漏了那未被人们所知的优美景观。
九嶷山的岩洞中,你结识了高人隐士;在三湘的水石之间,你又遇到了柳侯这样的知己。可见名贤们都是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住所,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山林之间的书画创作。在过去的五年里,你尽情地游览了各地的寺庙古刹,江水环绕着古城,百刹映照着水面,这美好的景象仿佛是受到你的召唤一般。
收到你的新诗篇,仿佛是在邀请我来共同欣赏这秋天的美景。尘世中的爱好不值一提,遗憾的是我不能立刻去找你一起游玩。期待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开怀大笑,把喜爱清静当做毕生的追求。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荣守:指荣州的太守,即岑象求。
2. 岩起太博:指字岩起的太博(古代官职)。
3. 南荣太守传诗邮:荣州的太守通过书信传递诗歌。
4. 清富楼:位于清富城的西楼。
5. 摸咏:尝试写诗。
6. 累意:有疲惫之意。
7. 偏州:边远地区的小州。
8. 随分:随意。
9. 宴:欣赏。
10. 俗气未断烟云羞:表示世俗之气还未消散。
11. 凌灵:指高峻的山峰。
12. 耸秀:指山高而秀丽。
13. 浩荡:广大的样子。
14. 九疑:湖南省的九嶷山。
15. 元叟:指高人隐士。
16. 三湘:湘江上游与中游的分界点附近的三条支流,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17. 柳侯:指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任永州司马。
18. 名贤:指有名望的人。
19. 恣登览:尽情地游览。
20. 百刹:很多寺庙。
21. 兜率:佛教术语,表示人生最高境界。
22. 尘中嗜好屑可鄙:世俗的爱好令人鄙视。
23. 他时三老期一笑:指将来与三位老人一起开怀大笑。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诗人友人岑象求的诗篇,诗人通过描述岑象求的逸兴豪情,以及他的才情风物,表达出对他高尚情操的欣赏和敬慕。开篇便以南荣太守的身份传达诗歌信息,使全诗氛围严肃而富有韵味。诗人描绘了岑象求面对逆境依然充满乐观的精神面貌,这种昂扬向上的情感贯穿于全诗始终。
同时,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如在众人只知宴会享乐的情况下,岑象求却能够深入发掘山水之间的美好景致,展现出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观。不仅如此,诗人还通过赞扬岑象求的豪放与热情,展现了他对所遇之人及所历之事的深刻理解。
尾联中,诗人表示渴望与岑象求一晤,但遗憾的是自己无法放下尘世纷扰,去追求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然而,即使不能亲身前往,诗人仍然相信他们的心灵可以相互交流。这首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充分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尊敬和对人生的深思熟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北宋时期,是诗人冯山为好友岑象求所作。当时冯山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掌书记,而岑象求则曾任荣州知州,此诗便是冯山在剑南时期寄给岑象求的。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国正经历着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文化、政治各方面都展现出繁荣的景象。太宗赵炅和真宗赵恒对文人学士十分重视,推行科举取士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冯山作为当时的文人学士,历经风雨,见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但他依然保持一颗热忱的心,对友人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深的友情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同时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和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