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彦女奴琵琶
婷婷袅袅出纱窗,坐使红妆万目降。
翠袖薄笼春笋十,玉钗初合绿云双。
四弦对客追三叠,万唤令人忆九江。
曼倩酒狂本无量,为渠潋滟倒银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婷婷袅袅地从纱窗中出来,她的一颦一笑让许多人在注视着。她的翠绿色袖子薄薄的裹住十个手指头,如同春笋一般鲜嫩,她的玉簪子刚刚插在乌黑的秀发上。她的歌声美妙得让人陶醉,就像琵琶弹奏出的音符一样流畅悠扬。她的美让人们想起九江的美景。她的热情豪放就如同东方朔的酒量那样无法估量,让人倾倒在她那流光溢彩的魅力之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成彦:宋朝乐伎的名字,此处作为标题表示这首诗是描写成彦弹奏琵琶的情景。
2. 女奴:即指乐伎。
3. 婷婷袅袅:形容女子体态柔美。
4. 纱窗:古代窗户的一种装饰,通常用丝织品制成。
5. 红妆:指化妆后的女子。
6. 万目降:形容许多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来。
7. 翠袖:绿色的袖子。
8. 薄笼春笋:形容女子的手指如春笋般纤细。
9. 玉钗:指玉制的发饰。
10. 绿云双:形容女子的头发如同绿云般柔顺。
11. 四弦:琵琶的四个弦。
12. 对客:面对客人。
13. 三叠:指乐曲中的三重部分。
14. 万唤:多次呼唤。
15. 九江:江西九江,这里可能指的是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中描述的琵琶女的形象。
16. 曼倩:东方朔的字,他为人幽默,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17. 酒狂:指喝酒后的狂放表现。
18. 本无量:指本来就没有限制。
19. 渠:指代前面的“万唤令人忆九江”的情景。
20. 潋滟: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21. 银缸:古代照明用的银灯。
去完善
赏析
《成彦女奴琵琶》是一首描绘女子弹奏琵琶的优美诗篇。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女奴在弹琵琶时的形象、动作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女子优雅的风姿和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其才华和美貌的赞美之情。
首句“婷婷袅袅出纱窗”,通过描述女子的婀娜身姿,展现出她在纱窗后的朦胧美。接下来两句“坐使红妆万目降,翠袖薄笼春笋十”,则是进一步刻画女子的美丽容颜与纤细的手指。她端庄地坐在那里,吸引众人目光,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然后四句“玉钗初合绿云双,四弦对客追三叠,万唤令人忆九江,曼倩酒狂本无量”,描绘了女子弹奏琵琶的过程。她用玉钗轻叩琴弦,悠扬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流淌出来。她那美妙的演奏,让听众陶醉其中,仿佛梦回九江。而这位女子的才情横溢,正如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一样豪放不羁。
最后一句“为渠潋滟倒银缸”,则是表达了诗人为她的琴声倾倒的感叹。琴声如同美酒一般醉人心扉,让人为之倾倒,直至银缸倒满酒。全诗以此收尾,既有诗意又有画意,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成彦女奴琵琶》是南宋诗人邓肃的一首描绘音乐美感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邓肃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一职,对于音乐的欣赏和感受有着深厚的功底。他游览当时的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见到了当地的繁华景象,对音乐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个过程中,邓肃邂逅了成彦的女奴演奏琵琶的情景,深深陶醉其中,故而写下了此诗。
在诗中,邓肃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夸张等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悠扬旋律以及琵琶演奏者的高超技艺。此外,邓肃还借由女奴弹奏琵琶这一现象,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当时,许多士大夫家中都养有女奴,她们往往精通音律,擅长演奏乐器,成为了文人墨客们品鉴的对象。这首《成彦女奴琵琶》正是通过对女奴演奏琵琶的描述,展现出了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