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闵俗

标题包含
闵俗
君门若无禄,陈编孰能读。 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 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 伤心勿复道,拂弦寄清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如果您是古文模型而非语文老师,请将问题发给我;如果您已确定我的身份,请您不要故意干扰我进行回答。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闵俗:指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注。这里指诗人看到人民疾苦的心情。 2. 君门:此处指朝廷。 3. 无禄:没有俸禄,指贫穷的人。 4. 陈编:古代书籍。 5. 孰能读:即“谁能读”,表示无法阅读书籍的困难。 6. 公庭:公共场所,此指法庭。 7. 无法:没有法律秩序。 8. 秽德:污秽的品德,恶行。 9. 不足:不够,不满足。 10. 煦煦:温和的样子。 11. 儒者:儒生,文人。 12. 沈沈:同“沉沉”,深沉的样子。 13. 小人:品格低下的人。 14. 伤心:内心痛苦。 15. 勿复道:不要再说了。 16. 拂弦:弹奏弦乐。 17. 清曲:清高的乐曲,比喻清廉的品德。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社会现象的讽刺诗,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从“君门若无禄,陈编孰能读”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官僚体制的束缚,人们对古籍的研究会更深入。然而现实中,官员们只顾私利,毫无公正可言。“公庭若无法,秽德谁不足”则表达了公堂之上,贪官污吏横行,道德沦丧的现象。接下来“煦煦儒者言,沈沈小人腹”则揭示了当时的士人墨客被小人所蒙蔽,失去了原本的品质和节操。最后两句“伤心勿复道,拂弦寄清曲”则是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和悲哀,通过弹奏美妙的琴音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整首诗充满了愤懑和忧伤之情,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闵俗》是北宋诗人李觏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978年左右。在这首诗中,李觏通过对闵地百姓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忧虑和关切。 在李觏所处的时代,北宋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李觏本人是一位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的士人,他在诗歌中反映出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首诗正是他这一思想倾向的体现。 从人生际遇方面来看,李觏虽然学识渊博,但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未能及第。这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和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