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秀才之漳浦
夜冷萤窗书倦看,解鞍南去路漫漫。
霜干处士梅花圃,日照先生苜蓿盘。
乞米剩堪供鹤料,钓鼇重怕坏鱼竿。
何当著意抛妻子,共入深山学养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夜晚寒冷,看着萤火虫照亮窗户下的书本,让人感到疲惫。放下马鞍,南去的道路漫长且曲折。
在霜降的地方,隐士们种满了梅花;阳光照耀下,先生的苜蓿盘中充满了生机。
乞讨来的米粒足够喂给仙鹤;而钓鱼的时候,又担心钓鱼竿被破坏。
什么时候才能下决心抛开世俗的烦恼,和妻子孩子一起进入深山学习养生之道呢?
去完善
释义
1. 萤窗:指油灯下的窗户。形容读书勤奋或家境贫寒。这里指读书的地方。
2. 处士:未仕或不仕的士人。这里指擅长种植梅花的隐士。
3.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叶可作饲料。这里指牧童的食物。
4. 乞米:向人求助粮食。这里指生活困难。
5. 钓鼇:钓鱼。这里指隐居生活。
去完善
赏析
《送蔡秀才之漳浦》是宋代诗人释善珍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蔡秀才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他在漳浦的期望。
首联“夜冷萤窗书倦看,解鞍南去路漫漫”,描绘了夜晚寒冷,蔡秀才在萤窗下看书,但因疲倦而不得不休息。这里的“萤窗”形象地表达了读书人的勤奋和对知识的渴望。紧接着诗人用“解鞍南去路漫漫”来表达自己对蔡秀才即将远行的担忧和不舍。
颔联“霜干处士梅花圃,日照先生苜蓿盘”,通过对梅花圃和苜蓿盘的描绘,展现了蔡秀才在南国漳浦的生活场景。这里诗人以处士比喻蔡秀才的高洁品质,以苜蓿盘表达对他的关心和生活困顿的同情。
颈联“乞米剩堪供鹤料,钓鼇重怕坏鱼竿”,进一步表现了蔡秀才生活的贫困以及他坚定的信念。诗人用“乞米”和“钓鼇”两个意象来传达出蔡秀才虽然生活艰难,但仍然坚持理想、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尾联“何当著意抛妻子,共入深山学养丹”,表达了诗人对蔡秀才未来的期许。他希望蔡秀才能够有朝一日抛弃世俗的牵挂,和自己一起隐居于深山之中,共同学习养生之道,实现人生的超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蔡秀才之漳浦》是南宋诗人释善珍的作品,创作于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年)。
此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释善珍作为一个士人,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时社会的感慨和对国家的关切。
释善珍在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他曾漫游各地,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包括蔡秀才。蔡秀才即将离开他们所在的地方前往漳浦,释善珍为表达惜别之情而写下了这首《送蔡秀才之漳浦》。
去完善